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2014-03-12 16:50:11)
分类: 《东城研修》2013年度

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东城区青年湖小学 邢蕊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4个正方体搭成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发现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拼搭由4个立方体所得到的立体图形,让每一个学生经历观察,想象,动手,体验,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通过3个方向的平面图可以拼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二、教学重点

1.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

2.能正确地辨认记录从不同方向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三、教学难点

1.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四、教具与学具

教师:8 小正方体;学生:两人一组每组4个。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二、

 

 

 

 

 

 

 

 

 

 

 

 

 

 

 

 

 

(一)   导入新课

谈话:这是一辆小汽车,下面分别是小红,小名,小力观察到的形状,

教师追问:为什么他们看到的都不一样呢?你知道他们都是从什么方向进行观察的么?

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解答。

教师揭示课题:我们观察物体通常是从什么角度去观察的呢?

学生:正面,左面,上面。

教师:在观察的时候你有什么要提醒我们同学的吗?

学生:眼睛一定要平行于物体表面,只看见物体的一个面。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   新授课

立体到平面

1.教师:看见你们桌子上的立方体了吗?现在请两个人合作,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拼摆。第一排摆3个,在第一排的第一个后面在摆一个。摆好的同学请坐好。出示本图形的三视图,你们摆对了吗?

教师:评价(说明我们同学摆放得速度很快和认真听要求)。

 

教师:现在我们要一起观察这个立体图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我们的任务。

出示任务要求:

1.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这个物体。

2.闭眼想象自己看到的图形。

3.在方格纸上拼摆你们看到的图形。

4.验证你所拼摆的图形。

教师:你能帮助找出这四步的关键动词吗?

学生: 观察,想象,拼摆,验证。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教师:哪个小组想和我们分享你们的活动过程。

小组汇报:一个学生举图,一个学生负责汇报。

学生:正面我看到一排有3个正方形。

教师:有没有和他们观察的不一样的?(教师追问:不是有4个立方体吗?怎么正面只有3个呢?)(哪个被挡住了?上来指一指)因为从正面看有一个立方体被挡住了,从左面看,一排有两个正方形,从上面看,有两排,第一排有3个正方形,第二排有1个正方形。(对学生描述的有序进行肯定)

 

教师:刚才我们观察的都是同一个物体,但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我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所看到平面图形不一样的。

按点1

题干:如果我移动其中的一个立方体

 

请你思考:这个立体图形从左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

 

 

 

   

 

 

 

 

 http://s4/mw690/003xEOfDzy6HfESSRer43&690

 

 

 

 

 

 

 

 

 

 


2.教师:我们同学都会认真有序的观察物体了,现在你们想不想用你们组里的立方体摆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看我们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摆一个你们小组喜欢的图形。

2.观察-想象-拼摆-验证。

 

 

 

 

 http://s3/mw690/003xEOfDzy6HfF0YPyW82&690

 

 

 

 

 


等图形

教师:在巡视的时候有意发现——

1.一个物体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可能相同。

2.不同图形在同一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是一致的,让这样的两组同学上前面来汇报。

 
 
 
 

 

 

 

 

 


 http://s8/mw690/003xEOfDzy6HfFcYi8f47&690

   学生:汇报后产生冲突。

教师:这两组同学摆的图形不一样但是从(上)面看,平面图形都一样,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同的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一样。

按点2:

不同图形在同一角度,看到的平面图形是( 

选项:⑴相同;⑵不相同;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答案:3

 

 

 

 

 

 

 


平面到立体

3.教师:邢老师也用这4个立方体摆了一个图形,现在我告诉你,我的图形从

 http://s3/mw690/003xEOfDzy6HfFtfrHA72&69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了吗?通过我们的摆放你们有什么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引导语言:如果我们知道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可以知道图形的样子们?知道两个呢?)

学生:我们至少知道图形的3个面才能确定图形的样子。

教师:我们同学真会观察和思考,为了奖励你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么?

 

(三)   巩固练习

1.       墙来了。

 

 

 

 

 http://s7/mw690/003xEOfDzy6HfFDJrL0f6&690

 

 

 

 

 

 

 

 

 

 

 

 

 

 

 

 

 

 

   

请你思考:这个立体图形从左面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

教师:1号是从哪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呢?

     2号是从哪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呢?

追问:从右面看到的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光要考虑图形的形状,还要考虑图形间的位置关系。(补充从右面观察的平面图)

3.墙来了

 

 http://s14/mw690/003xEOfDzy6HfFKnslved&690

终极墙:(提高,随时间定):

一个立体图形:

 

 

 

 


从前面看           左面看        上面看

这里至少有多少个立方体?

四、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观察,想象,拼摆和验证等方法用心去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知道了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不同的物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所以我们至少要从3个方向观察,才能确定物体的形状,希望我们通过今后对身边的事物都要全面观察多方面了解再下结论。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

初步让学生体会,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可能不同。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让学生亲自动手摆搭立体图形让学生对图形有初步的感知,在进一步有序地让学生观察物体,最后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看到的立体图形。

 

体现小组分工。

 

 

 

 

 

 

 

 

通过变式让学生再次观察物体,然后选择从三个方向看到的物体。

 

 

 

 

 

 

 

 

 

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再次经历图形的拼摆、观察、想象、验证的过程。

 

 

 

 

 

 

 

 

 

 

 

 

 

发现:一个物体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可能相同。

 

 

 

 

 

 

 

 

 

 

 

 

 

 

 

 

让学生经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过程,体会从两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是无法确定图形的形状的。

 

 

 

 

 

 

关注学生课堂的生成,对学生条理的思路应及时给予肯定。

 

体会解决问题时的策略和方法。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观察     想象     拼摆      验证

六、设计亮点

新课程的教学,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经历了不同时段的知识积累,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本册本单元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学生的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的探究活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已从感性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懂得了观察物体的方法及观察物体时,视线都要垂直于被观察物体的表面,从而得出了根据摆放物体的位置,当我们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都会看到不同的图形,同时,学生也发现:从正面和从后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从左侧面和从右侧面看到的物体的平面图形是一样的。学生也明白了,这里所说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和上面、下面的位置是相对的,这就是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初步感知,也是针对一个物体的观察而言。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想象能力。

友善用脑的理念在本节课得到体现:⑴首先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导入,并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⑵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尽可能激发学生多感官活动。课堂最后几分钟:⑴让学生静静冥想,回忆所学内容;⑵利用思维导图,构建记忆网络。课后对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作出合理评价,帮助学生进行知识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