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及对策(09.2)

(2009-11-05 11:29:08)
标签:

杂谈

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  徐玲

 

【摘  要】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逐一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问题及对策

 

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而又前沿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在我国古代的《学记》中曾记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倡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彼此交流学习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而现如今在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合作学习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虽然我们经历了若干年不同时代、不同内涵的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仍然是我们教育者如今研究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对于合作学习的定义,国内外众多专家众说纷纭。我国山东省教科所王坦同志在《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一书中提出的:“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应该是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采用的合作学习方式大多为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根据对合作学习本质的认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这一本质的把握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结合《鲸》这一课的教学谈谈合作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一——小组合作学习之任务确定

现象: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过于简单、琐碎,没有合作的必要。

对策: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确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要贴近学生实际、有一定难度、具有思考价值。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一次完整的小组合作学习至少需要15-20分钟的时间,因此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热闹闹,为了合作而合作,否则会造成耗时、费工而低效的局面。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依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在学生通过合作能够解决的能力范围之内。同时,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适宜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和兴趣,使问题成为学生自己想努力解决的。

在《鲸》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学会的说明方法,依据搜集的课外资料,用一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鲸的一个特点。”这一目标在达成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在40分钟的一节课上,要使40多名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而且在课堂上能够及时评价、反馈,有很大的困难。为此,我设计了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的任务确定为“认真阅读你搜集的关于鲸的课外资料,依据这些资料,用上一种说明方法说明鲸的一个特点,写出一段话。要达到三个目标:其一,要用上一种说明方法;其二,要说明鲸的一个特点;其三,语句要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没有错别字。”此外,还要求学生“把写好的片段在小组内进行评价,每达到一个标准,就可以得到一颗星,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星最多。”(评价表见右栏)这样一来,优等生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在小组内,优等生可以帮助学困生。同时,每一个学生都会认识到一个人写得好或写不好都会影响到小组的荣誉,无形中小组内的凝聚力增强了,激发了学生合作的动机和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学习目标

 

1.要用上一种说明方法;

2.要说明鲸的一个特点;

3.语句要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没有错别字。

项目

姓名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学生甲

☆

☆

☆

学生乙

☆

☆

☆

学生丙

☆

☆

☆

学生丁

☆

☆

☆

小组总星数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合作模式,其核心特征是积极的目标依赖性,即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团队目标的达成依赖于其成员对目标的达成,而成员个体对目标的达成又依赖于团队中其他成员目标的达成状况。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们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荣辱与共”的相互依赖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获得成功;只有自己成功,小组才能成功。

二、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之小组划分

现象:分组过于随意,教师不能够从学科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根据座位就近成组或学生可以自由结合成组。

对策: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如兴趣小组)往往是同质小组,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则主要是以异质为主。加拿大的合作学习研究专家库埃豪认为,在小组形成上,异质小组的运用最为有效。她建议小组形成时要注意四个标准:一是学业成绩的水平;二是教学语言方面的水平;三是种族和伦理背景;四是性别、年龄、人格类型和学习风格。这样,成员之间存着一定的互补性。此外,她认为4人小组最为灵活,因为可以随时调整为配对形式进行活动。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小组的划分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采取不同的划分方法,因为每个学生在各学科学习的优势和劣势各不相同,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分组形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取长补短,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根据这一思想,我根据学生语文学习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性格、气质等方面的情况,将学生分为了若干个小组,每组4人。其中,优等生1名,中等生2名,学困生1名。这样,每个小组都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同时,各小组之间又具有同质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

三、问题三——小组合作学习之组内分工

现象:小组内没有组织者,学生的讨论过于随意,爱说的学生就多说,不爱说的学生就少说,甚至有的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一言不发。

对策:在小组内,每个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个人责任,例如每个小组均应设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等。这样不仅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努力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此外,每个学生的角色应该定期轮换,这样可是使每一个学生感到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是同等的重要,因而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能够使每个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记录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得到同等的锻炼机会。

在《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每个小组设置了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设置了一名记录员,负责将评价的结果填写在评价表中;设置了一名汇报员,负责组织组员进行班级的交流和回报。这样,基本上每个学生在每次小组学习活动中都有很重要的角色任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和主人翁的责任感投入到小组学习活动之中。

四、问题四——小组合作学习之独立自学

现象:教师不留给学生自我思考和准备的时间,布置了合作任务后即刻让学生开始讨论。

对策:独立自学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当教师布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后,每个学生都会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效果很重要,因此必须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看,每个学生只有具备了个人学习能力,才能确保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留有充足的时间,只有个体的充分独立思考完成后,合作学习才能真正意义的实现。

在《鲸》的教学中,当布置了小组学习的任务后,我并不忙于让学生开始分组活动,而是给了学生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进行独立自学,按照教师布置的学习目标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为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评价做好准备,有效地将竞争、个人学习与合作融为一体,共同纳入了教学过程之中,使三者兼容互补,相得益彰。

五、问题五——小组合作学习之教师角色

现象: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无目的地进行行间巡视。

对策:合作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笔者认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担当好以下几种角色:“设计者”——教师要认真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设计合作方式。“参与者”——教师要抓住机会以学习者的身份在小组学习中平等的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对自己的意见提出质疑和批评时,只要合理,都应该虚心接受,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在和我们一起学习,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意见很重要,从而产生自豪感,就会更加畅所欲言,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激励者”——有的小组成员对自己的想法表示怀疑,不断向老师暗示,需要老师的肯定,这时教师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调控者”——教师要调控整个小组学习的过程。

在《鲸》的教学中,笔者对教师是“调控者”这一角色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会。笔者认为教师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组间调控和组内调控两个方面。

组间调控是指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要积极地从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发进行调控。在《鲸》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时声音过大,便及时给予提醒;有的小组进度过慢,就要及时给予帮助;有的小组活动开展得较好,进度较快,学习成效好,就根据情况给他们提出更高的标准,鼓励他们在用词、句式等方面提高水准,并且随时调整评价标准,提出如果能够在此有所创新,可以给小组加上一颗星。这样,尊重了组间的差异,在同样的时间内使不同小组得到了不同层次的发展。

组内调控是指教师深入到小组内部,发现不同学习小组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进行个别调控。在《鲸》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一个小组学习积极性不高,及时查找了原因,原来是组长的组织协调能力不是很强,组员都在等待着组长组织安排,而组长迟迟不说话,使得时间没有充分的利用。于是,我及时充当组长的角色,帮助组长组织协调,营造学习氛围,使组员积极地参与讨论,并且在课后对组长进行了个别的辅导和帮助。还有一个小组组员间意见不一致,争执的声音较大,发现后我及时了解情况,原来是因为有个别学生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争执中产生了矛盾。我就提醒那个学生先认真倾听,然后找到人家的谈话中与自己相同的意见,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意见进行讨论。这样,既调整了学生的情绪,同时在小组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倾听别人发言。还有的小组内个别学生思维敏捷,善于表达,讨论起来滔滔不绝,变成了组内的主角,而有的学生反映迟缓,不敢开口,成了组内的听众,我也及时调控,提醒爱发言的学生注意给别人发言的机会,同时鼓励不敢开口的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六、问题六——小组合作学习之合作评价

现象: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学习成果,而通常为每组的优等生,并且所汇报的内容往往是其自己的学习成果。

对策:根据合作学习的动机理论,笔者认识到,在合作目标中,个体指向目标的努力有利于他人的目标达成。在传统教学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就意味着其他学生的失败。而相比之下,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是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学习,学习活动被赋予积极的意义,每个人都可以以健康的身心、在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发展,这对于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们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它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小组的成功,每一个组员才能成功,反之,某一个组员的成功并不代表着小组的成功。因此,要达到组员个人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同心协力,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王坦同志在合作学习的定义中也曾指出,小组学习应“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

根据这一思想,在《鲸》的教学设计中,评价充分发挥了它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评价不以某一个学生的得星数定输赢,而是要评价小组的总得星数。这样一来,大多数的学习小组呈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氛围,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小组能够得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