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鉴赏
(2013-05-04 21:59:37)
标签:
校园 |
《城南旧事》鉴赏
教育科学学院
《城南旧事》简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院里,住着英子温暖的一家。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城南旧事》一书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写照,更是当年北京平民生活的写真,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城南旧事》为《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之一,该书是有史以来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的集大成出版工程。
我翻开丝丝皱褶的黑色封面,穿梭来到了冬天阳光下的古老的胡同,阳光里飞舞着的许多小小的,小小的尘埃,梳着两条辫子,穿着新棉袄的小女孩,在温暖的阳光中,在每天发生许许多多不同故事的胡同里,一蹦一跳,好奇的小精灵在跳动。
在惠安馆中,他们相遇,相识,相认。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的“疯子”秀贞;眼睛透亮,眼底下有两个泪坑儿的温和腼腆的妞儿,她们与主人公英子在这北平的胡同里,结下了不解之缘。
怀念
作者借小英子的双眸对童年往事的回闪,用儿童视角去构造成人们曾经拥有但己淡忘了的熟悉的世界,带读者走进二,三十年代旧北京的古都。
怀旧不是中国人特有的情结,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一个解不开的结。一个思念的结,一个亲情的结,一个恋旧的结,这是植根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怀念情结。作者心中涌动的哪些对童年生活深沉的相思和怀念也是不竭创作的源泉。
早晨,妈坐在炉子边梳头,倾着身子,一大把头发从后脖子顺过来,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的,炉上是一瓶玫瑰色的发油,天气冷,油凝住了,总要放在炉子上化一化才能擦。
爸爸妈妈和宋妈的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宋妈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
我和妞儿给毛茸茸的小黄鸡喂米喂水又喂菜,宋妈说不要把小鸡肚子撑坏了,也怕被野猫给叼了去,就用一块大石头压住藤箱盖子,不许我们随便掀开……
椿树胡同,佛照楼的八珍梅,油盐店前讨价还价的吵闹声,抓“吊死鬼”、喂小油鸡,给妞儿唱“心肝歌”,这些都是林海音神往迷恋的人情风物,一个个泛黄的镜头,喃喃地诉说属于它当年的风俗习惯,也诉说着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把北平独有的人文风貌与自己的家庭场景融会贯通, 使之浑然一体, 简单的文字背后,却觉温馨, 这样琐碎的细节被作家描写得盎然有趣,她企图用这种追述再现的手法使自己重新回到当时的时空, 再一遍温习当初的哪些温馨小事。
关于故城人事的描摹与刻画,更多的是为了展示怀念童年的情结。看罢,你和我都会曾记忆的碎片中拾掇其那些年的城市,那些年的家,那些年的人,还有那些年的情,哪些被时间定格住的童年。
离别
《城南旧事》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有收获,自然也有失去,有欢笑,也有苦涩。社会不完美,许多东西,不容我们觉察,就从生活中和自己身上失去了,永远也无法重新唤回。离别的经历将英子的童年描画得更加苦涩而有深意。
当“我”一病醒来,文中的疯女人秀贞和妞儿,她们母女俩就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我”第一次切身感到离别的伤感。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和花儿落了》,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也随之结束了,开始接触、面对死亡,对人的生命本质有了直观的认识。
儿时的梦想毕竟不同于现实,离别是生活的一部分,谁也无法选择,无法拒绝。失去的经历让我们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幼稚走向成熟。
看到过这么一段话“你总以为你正在度过的这段清苦人生是在备受煎熬,但当这段岁月过完,你会发现,它在你所有妄想重来的日子里,实在是干净高贵美不胜收。大概在你这漫漫一生中,唯这段清苦时光称得上终生难忘,还想再走一遍。”不禁让我想起,多少人在生命中来了又还,可知一生有谁一直陪在你我身边。在幼稚走向成熟的路途中,我们不断遇到新的人和事的同时,也不断地在经历离别。离别了爱我的家人;离别了疼我的朋友;离别了埋葬了我汗水与泪水的高中校园;这些离别在曾经都让人伤心,让人痛。可今天看来,曾经那些因为离别而被迫坚强的日子,曾经认为某段备受煎熬的日子里,泪水告诉我们一个个跌倒的故事,汗水使我们多了一份沉重,几分成熟,在今天,那段清苦人生这是让我想再走一遍的岁月。
《城南旧事》用平实而有韵味的文字复原童年,然而一次又一次的离别,童年已变成已失去的童年时代,林海音也不得不被动长大,不得不离开城南的旧景,走进成人的世界,离别自己的童年。
岁月过后,那段因为离别而被迫坚强的日子,那段清苦时光,作者是否也终生难忘,还想再走一遍那一段雕刻着成长印记的岁月呢?因为在离别的岁月里,教会了一个孩子怎样变成一个坚强的大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