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捣蛋鬼日记》作品赏析  谢伟玲

(2013-05-01 14:58:19)

教育科学学院     10教本(2)班     谢伟玲      2010724118

有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读《捣蛋鬼日记》有感

有的书,大人才读得懂,有的书,只有小孩才喜欢读。但是,还有一种书,却是很多大人与孩子都喜欢读的。《捣蛋鬼日记》正是这样一本书。

该书的作者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和诗人露易基·贝台利,笔名万巴,生于佛罗伦萨。作品众多,《捣蛋鬼日记》是其中最著名的的作品。1906年,他为孩子们创办了《星期天日记》报,不久就在这份报上发表了他著名的小说《捣蛋鬼日记》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部小说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九岁男孩加尼诺在半年里闯下的一系列祸事及其所受委屈,因其内容轻松活泼、语言灵动幽默,深受广大家长和孩子的欢迎,还曾被拍成电视剧和电影。“捣蛋鬼”加尼诺很快便成为意大利家喻户晓的人物,如同《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

    从书名可以猜到,该书讲了加尼诺的“捣蛋”故事。的确,只要拿起《捣蛋鬼日记》,你就会读到加尼诺的种种淘气事,但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幽默的、童趣十足的儿童读物,对我们来说,也是一面镜子,能够把我们在教育方面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也折射出来。加尼诺的确比较顽皮,但事情也不能全怪他,很多时候,他差不多算无辜的,比如一次:“我的好妈妈······总是教育我不要撒谎。她说只要撒一次谎就要在地狱里关七年。但是有一天裁缝来我家收工钱,她却让卡泰丽娜(女仆)对裁缝说她不在家。我为了不让她到地狱里受苦,就赶紧跑到门口去大声喊:‘卡泰丽娜撒谎,妈妈在家里。’结果我得到的奖赏是挨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不过,即便加尼诺只是“好心办坏事”,却还是一再受到家里的责打,因为没人愿意听或相信他的解释,所以,他只能把心事讲给日记听:

“说起来难以相信,在我掉进河里的一刹那,我······只是想到:这下子爸爸、妈妈吗、姐姐们将因为他们身边没有我而高兴!他们将在也不会叫我“捣蛋鬼”的外号了!”(9月21日)

“我亲爱的日记,我有多少话要向你诉说啊!”(10月12日)

“我的日记,我太绝望了!当我关在自己的小房间时,感到只有把悲哀向你倾诉,心里才好受些。”(10月24日)

······

这些话竟然出自一个九岁的孩子之手,实在令人心酸。大人们只愿不断用粗暴的教育方式把自己的孩子变得像人家的孩子一样听话,却不想抽空去听自己孩子的心声。

向来以童趣漫画见长的丰子恺先生,1949年为《护生画集》创作了一幅名为《剪冬青联想》的“另类”护生画:画画的下半部分,,画着一个园丁用剪刀将冬青树丛修建一齐的场面;画面的上半部分,画着一群大小不一的人,一把更大的剪刀正在试图将他们也修建一齐,结果,除了一个矮子,所有人的头都被剪下一半或者大半······从画的寓意看,它已超出护生画的范畴,成为一幅触目惊心的讽刺画了:人非草木,怎可一刀切?尤其是对孩子。可惜,许多成人都忽略或拒绝相信它——其中,既包括一些中国的成人,也包括加尼诺的家人。所以,等他们意识到“剪刀”也终有力竭的一天时,只能一片茫然,无所适从,就像加尼诺在日记中写道的那样:

“在家里,大人连揍都不想揍我。”(10月31日)

如果他们能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事情未必不会有好的转机。可是,此时他们任然不肯承认“孩子也是人,不能一刀切”这个简单的道理。那么,后来的事情只能越来越糟······

加尼诺本就不坏,但他的家人却一定要把他改造成“一个同过去完全不同的好孩子”。于是,家人出于“好心”而而改造他的所有努力都成了对他的扭曲,招致了他出于纯真本性的激烈对抗,于是他的“捣蛋”也越来越出格······如果好坏的标准因人而异,谎言支配真言,加尼诺怕是永远也变不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

孩子的本质是好的,却无法自觉免受大人的“坏影响”,尤其是那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事孩子的“捣蛋”原因即在于此。加尼诺身上所有真正的缺点几乎都可以从他的家人 、亲戚、学校乃至社会找到根源,是这些方面不良“身教”的结果。在《捣蛋鬼日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一天早晨,加尼诺把鸟从笼里放出来,然后抱着猫在一边看。一不留神,猫窜出去,咬死了小鸟。于是加尼诺把猫拎到水龙头下,用水猛冲,“惩罚这只残暴的猫”。在惩罚“残暴”的猫时,加尼诺同样“残暴”,但他却不觉得,因为他每次犯错误后,总是受到类似的或更重的惩罚。过去,成人只相信“棍棒下面出孝子”,全然不顾棍棒下面的委屈,甚至鲜血。那些棍棒下的“孝子”,在成人后又对自己的孩子继续新一轮的棒打,结果却多半与加尼诺惩罚猫的效果类似。

在读一读加尼诺日记中信手写下的这句反思,我们的感触将更深:

“如果把自吹小时候怎么怎么好的爸爸也关在房间里,罚他光喝清水和啃面包,我敢打赌,他也会像我一样去争取自由的。”

表面上看,多少年来,我们一直推行“爱的教育”,但是,什么才算真正的“爱的教育”,孩子得到它了吗?——读了《捣蛋鬼日记》后,相信我们从中能得到不少启发。

 

 

【作简介】

《捣蛋鬼日记》是意大利作家万巴的作品。

他在姐姐的婚礼上把炮仗拴在了姐夫的扣眼上;他在客厅里表演魔术,差点儿射瞎了客人的眼睛;他在家里玩钓鱼,却钓下了一个老人的牙齿;他在火车上拉下了紧急制动闸,仅仅出于好奇;他自己搞了一个动物园,挂在树上的“猴子”竟是邻居家的小孩……

妈妈说,因为有了他,她成了世界上最不幸的女人。

他就是捣蛋鬼加尼诺,一个总是因好奇心而闯祸的孩子。

当然,捣蛋并非本书的全部含义,本书特别有趣的故事中向家长提出建议:如何与成长中的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沟通,如何教育他们学习正直、善良等优秀的人生品质。可以说,加尼诺种种令人捧腹大笑的故事,开启了所有人孩提时代的共同秘密,活现了儿童的天性,在幽默与欢笑之间,重温了一段快乐而委屈的童年时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