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修善村是昭馀大地上一个以善文化闻名的美丽文明村庄。她地处汾河、昌源河、乌马河三河交汇处,地肥水美,田园锦绣,名流辈出,人文荟萃,历史悠久。一个村子历史上曾出过三位闻名古今的贤德之人更令人称奇!因而修善村也被冠以“善村”和“三贤故里”的美称。
对于修善村历史以儒家文化立村;以善文化兴村的优良传统久有耳闻。前不久我参观了新建的三贤善馆,亲身感受到了善文化之美,人文景观之美,生态环境之美。这里有“以爱国为重任,万死不辞,不贪生背德的东汉护羌校尉温序,巧设连环计,诛杀董卓的东汉司徒王允,修善、积德、行善事,汉人成佛第一人的田善友”。尽管“三贤”感人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已远去一千多年,但正义、爱国、真诚、友善的优秀文化思想的精髓,却穿越时空,融入人心,传颂至今,历久弥新。
走进修善村地界,沿着一条平坦的林荫大道向西北方向驰去,来到了九龙口生态广场。驻足远望,一马平川,沃野千顷,渠道纵横,白杨列队成行,棵棵挺拔钻云;渠堰上垂柳成荫,绿意浓浓,遮天蔽日。田野上滚滚的麦浪,起伏的绿波,天空的白云,脚下的碧水,浓密的绿树,组成一幅幅生机盎然,锦绣田园的美丽画卷。
近处是一座分水闸坝。渠中的清水顺着水泥U型渠道欢畅地流入田间;以分水闸坝为中心有九条水渠、道路辐射向四面八方。一座仿古式六角凉亭在水渠上。亭下流水潺潺亭上古香古色。
这些年来,修善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保护了生态环境,发展了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形成了集约型的良性循环体系,切实体现出新农村建设“看得见山水”的远景规划。
在修善村处处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善文化氛围。且不说整洁干净的街道,全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就是大街西头的那座写着“三贤故里修善村欢迎您”的大型照壁就让人倍感亲切。
这里的村民们热情好客,谈吐文雅。在闲聊中显现出他们做善人,说善话,办善事,朴实友善,不欺客,不排外的村风民俗。平时对外来的小商贩,村民也热情相助,一视同仁,从不欺诈勒索。每年的三月十七村里的庙会,摆摊设点,做买卖的丢弃的垃圾杂物,第二天村民们都毫无怨言地主动自觉地清扫干净。村民们的善举善行,已蔚然成风;邪恶歪风在村里荡然无存。
中午,在日间照料中心,见到十几位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在吃饭。四菜一汤,都是适合老年人,能咬动,酥软的,好消化的家常便饭。由几位很精神的义工大婶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老年人们早上送来,晚上接回家。白天可在日间照料中心活动室下棋,玩麻将,唱秧歌,闲聊往事,谈天说地。日间照料中心完全像一所老年“托儿所”。老人们在这里不寂寞,不孤独,可益寿延年,颐养天年。
修善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村支部、村委没有躺在村里的历史文化功绩簿上“坐享其城”。他们在充分挖掘、整合、利用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融入现代的许多文化元素。创新性地把修善建设成为象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的那样:“名美人美,美人之美,美善与共,留住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
这几年来,村委在建设美丽修善的进程中,着力打造善文化品牌,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建起了三贤文化广场、三贤善馆、历史文化名人墙、百善照壁、二十四孝文化墙、九龙口生态广场、古式六角水上凉亭;修葺了王允墓、温序墓。这是“记得住乡愁”不忘敬古贤的举措,既延续了历史的文脉,保留了地域文化特色,提升了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品位。更适应了时代文化发展的需求,同时村干部也赢得了村民的赞誉。
在供奉着空望佛、王允、温序三位贤人的三贤善馆里一副对联,引起了我的好奇:上联:崇佛拜佛佛净心灵、下联:修善行善善降甘霖。
当我问到“善降甘霖”寓意时,村长介绍说,空望佛在我们村经常“显灵”。有一年,久旱无雨,我们专程去介休绵山把空望佛请回村里,供奉在馆内,第二天就下了一场清风细雨。当村长谈到为修三贤善馆,四处“化缘”,八方求助时,内心充满了对捐助众“善人”的感恩之情和对空望佛的敬仰之心。我钦佩地说,你真是传承弘扬善文化的代表啊!他谦和的说:我们全村人都是善德文化的传承人。
他还满怀信心的说,今后我们要更加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村里办好事,做实事;把修善的善文化这一品牌做大,做强,做好。传承发扬先贤的善行美德,把修善建设的更加文明祥和,富裕美丽。
夜暮降临,华灯齐放,村北的文化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日落而息的村民们,晚饭后,聚集在广场上,休闲纳凉。有下棋的,有打扑克的,有打乒乓球的,有跳舞的,有扭秧歌的……
引人注目的是村民们用乡音土话演唱着自编自创的《谁也说俺修善美》的祁太秧歌。这富有浓厚乡音的曲调,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激荡着人们的心弦,愉悦着人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