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2014-12-09 21:19:01)
标签:
情感教育 |
分类: 课标解读--说课 |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各位同仁大家好: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今天讲的内容:总题目: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主要讲三部分内容:
一、
二、各部分中的主要内容介绍与简析
三、重点概念与理念理解。
一、
(一)前言、背景、性质与价值、基本理念、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
2、学段目标(1-2/
(三)内容标准: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
(四)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
二、各部分中的主要内容介绍与简析
(一)前言中包含的几层意思
1、课改势在必行。
2、制定新标准的指导思想与力求体现的几个精神
(1)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2)反映社会发展对国民相关素质的基本要求
(让学生自然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个有丰富的人文素养)
(3)重视吸收国际音乐教育的优秀成果,力图符合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
3、课程的定位
1)
2)
3)
(二)、课程价值
准确地说,正是因为音乐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学校教学中才有了音乐这一学科。应该说,音乐有德育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所以,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审美教育确立为音乐教育的核心与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音色、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绪的反映和情感的体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艺术,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让学生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学生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应始终贯穿着学生的情感参与,只有这样,音乐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审美价值,成为审美教育。
•
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创造正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7个音符,却能演绎出千变万化的音乐世界。想想它其中蕴含的创造力有多么大。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而在音乐课堂上,学生伴着欢快的旋律唱起来、跳起来、听着悠扬的歌声即兴的打起拍子、种种表现和创编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
表现价值: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发展自信,音乐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是这种价值的具体体现。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乐器表演等,这种相互配合的群体音乐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音乐为纽带进行的人际交流,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上,而且也应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关心,对班级、学校和社会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将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生通过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认识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热爱。
(三)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3、.面向全体学生
•4、.注重个性发展
•5、.重视音乐实践
•6、鼓励音乐创造
8.弘扬民族音乐
9.理解多元文化
10.完善评价机制
(四)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2).模仿(3).探究(4).合作(5).综合
3、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2、学段目标
1~2年级
三、重点概念与理念理解。
(一)、基础音乐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依据基础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基础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可概括为: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并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奠定其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陶冶高尚情操;发展创造力;并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
因为基础音乐教育承担着上述任务,所以教育观念指导思想以及具体的行为方式上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基础性
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不再是小学音乐教育基础性的全部或主要内涵,使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奠定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包括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这是音乐教育基础性的意义所在。
第二、民主性
音乐教育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包括弱智、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承认和维护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学习和自由发展,创造宽松的时空环境。音乐教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欣赏学生在音乐鉴赏和表现方面的才能,真正把学习音乐的幸福和成功的愉悦带给每一个学生。
第三、开放性
学校音乐教育要把社会音乐教育环境和家庭音乐教育主动纳入自己的视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乐教育与学生的日常音乐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第四、科学性
要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在优化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借助现代高新技术,努力探索并尝试新的音乐教学形式和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音乐教材形式,不断充实声像教材、多媒体教材和多种媒体组合教材,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学习音乐。
第五、实践性
音乐课程在小学教育中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之一,因此,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从做中学”、“从乐中学”让音乐充满人生,让快乐伴随终身。
(二)、基础音乐教育为什么要把培养兴趣作为重要理念?
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的认识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比尔盖茨说,一个人的成功最大的秘决就是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兴趣不是天生的,关键在于培养,只有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喜欢它,而使音乐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享受。托尔斯泰说: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要把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作为音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没有兴趣做基础,包括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就难以完成。所以,我认为小学音乐主要是调动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去了解、认识、理解音乐,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三)、音乐创造作为课程基本理念在实际贯彻中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正确处理模仿与创造的关系。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可能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该模仿的部分绝不能让学生自由创作。如音高训练、你让学生自己创作个音高是不是乱套了吗?
第二,分清即兴创造与创作的异同。即兴创造是指学生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它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而创作或改编乐、哪怕是最简单的旋律创编也需要酝酿斟酌,最终成为一部音乐作品。
第三,注意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像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只有在宽松平等和谐的环境下一个人的心灵才可能得到释放,创造力才能激活。所以在音乐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说不,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座的各位音乐老师都知道,现在五音不全的孩子特别多,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唱歌跑调儿,课堂上当你第一次叫他们起来唱歌的时候,同学们会大笑、或者是挖苦、甚至有同学还大叫“别唱了,快坐下、、”这样的场面会严重伤害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击垮了他们对音乐课的热情。也会影响到其他五音不全的学生对唱歌的畏惧,所以我们老师就要耐心的解释开、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多多给他们机会。
总之,基础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是培养人的性格品质,使人身心得到益处。无论学生是否具有音乐天赋,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应得到开发并终生享有音乐的乐趣,是基础音乐教育的崇高责任。
以上是我对新课标的一点理解,希望各位老师给以指导。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