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师论文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铁岭县新台子镇中心小学 孙 玲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因此合作与交流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有的心理品质。现今,合作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已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各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使他们能更好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充分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
《
1、在情趣中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的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小小的一个提问,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深刻地体会到这个活动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也让学生明白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更好地进行动手操作,提高合作的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在讨论中提高思维训练的合作效率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讨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讨论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往、互动的机会。教学实践证明,课堂讨论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措施,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呢?
精心选择讨论内容。讨论的价值在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让学生有机会对事实作清晰、准确地表达。有效组织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设计好讨论的内容。讨论内容既要针对教学目标,又要突出讨论特点,应具有启发性、思考性、探索性和开放性,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讨论活动不断处于最佳状态。讨论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讨论的内容应围绕教学的重点和关键;讨论的内容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时,我组织学生讨论:
和
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你能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吗?这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解题的关键也在同学们的讨论中突破了。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教师提问的典型语言应该是“你认为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如果让你去做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这些问题你有哪些不同的看法?”等等。在讨论中,教师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交流,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求异思维,回答问题不要局限于标准答案或者简单的对与错上,而应该允许百家争鸣,求同存异。
准确把握讨论契机。在遇到个人能力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单独让每个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很困难。因此,我及时安排合作学习,让每个同学都从别人那里看到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这样,合作时机的恰当把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再有,当学生意见不一致,而且有争论时展开讨论。如在说出既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三位数时,有的同学认为是300,有的则认为是330,还有的同学认为是120。这时我适时组织交流,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结果问题越辨越明,最后达成共识,结果是120。这样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知识得到了拓展,同时也逐步养成了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3、在质疑中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想知道圆面积计算的热情;合作探究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组内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汇报,相互质疑问难,并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师生总结概括。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4、在操作中培养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离不开实践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操作中享受群体成功的喜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引导操作时,要有意识的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大胆猜测,生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来推导;生2:沿着梯形的高剪开旋转、平移;生3:把梯形对折剪开,运用旋转来推导……同学们的想法很好!那么用你们的办法能否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验证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得出了多种公式,公式1、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公式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公式3:梯形面积=(上底+下底)÷2×高;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同学们得出了这么多的答案,你认为哪一种好理解呢“学生对比后马上得出第一种解法好,这段教学通过学生间的合作,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
三、体验成功快乐
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使他们产生愉悦和成功的满足,激起进一步探索以取得更大成功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使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教师应该及时发挥主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通过合作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健康向上的和谐的合作精神,让每一个孩子在共同学习的快乐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2、张静
3、陈玲玲
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