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赵青新
艾萨克·牛顿被公认为“现代第一位科学家和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不过,与其说牛顿是科学家,不如说他是神学家。
牛顿认为自然世界并不只是遵循草率的模式,而是依照精确的、正式的、有数学规律的法则在运行。宇宙其实是一个结构复杂并且运行完美的钟表式机械装置。全能的上帝是如何创造这个世界的呢?这是牛顿研究科学的出发点,也是17世纪以及之前一群科学家的共同看法。这个令人讶异的事实一直若隐若现,如今在这本《机械宇宙》里才清晰呈现出来。
在描述自然界这一艰苦的事业中,牛顿最著名的贡献是将天空与地球合为一体。在牛顿之前,哥白尼和伽利略已经提出了“日心说”的假设,开普勒发现了天体运动的三个著名定律。按照伽利略第一运动定律,物体应该永远沿一条直线运动,除非它受到外力的作用;但是按照开普勒定律,行星围绕太阳做椭圆运动。那么,是否可以假设,太阳本身就有一种作用在行星上的吸引力呢?牛顿观察到了地球吸引物体的客观现象。换句话说,地球和太阳都吸引物体。所有自然现象都可以从运动定律和引力定律中推导出来。
牛顿认为自己发现了依附于神的意志的量的世界,只有按照定量研究这一方式,才能理解上帝造物的目的以及缔造世界的运行方式。牛顿为人们勾画了一个永恒不变、具有普遍数学规律的机械宇宙世界。这一认识不亚于一场思想领域的地震,随着我们阅读的不断深入,这一点将会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来。
书里还写到牛顿和他的对手们为了各项成就和荣誉的归属权争斗不休,但他们的共同目标惊人的一致。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重新诠释了亚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学体系。他们是对宗教有一种怀旧感的理性主义者,在以前的时代里,上帝的神迹无处不在,现在他们不得不找寻证据,但他们的努力并不能阻止冲垮宗教堤坝的思潮。精英知识分子先后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折:从维护正统的宗教教义使之合理化,从信仰到使基督教走向自然神论,然后经过“科学的自然神论”到怀疑论,最后走向了无神论。由笛卡尔、伽利略始创,玻意耳、牛顿、莱布尼茨等加以发展的机械论哲学,起初被信仰上帝的人们寄予殷切的期望,但它所带动的理性精神和怀疑主义,后来成为了一颗包涵巨大能量的种子,从蒙昧和混沌中诞生了现代世界。
现代科学起源于1500至1750年之间发生在欧洲的科学高速发展时期,即我们现在所称的科学革命时期。18和19两个世纪见证了巨大的科学进步,尤其是在化学、光学、能源、热力学以及电磁学等研究领域,这些新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被看作是在一个宽泛的牛顿宇宙观范围之内做出的。20世纪上半叶,这栋宏伟的理论建筑发生了动摇,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重新定义科学的各个领域,牛顿那备受推崇的科学体系的漏洞一一呈现,而他的宗教思想更是逐渐被人遗忘。但正如启蒙运动领袖们所预言的那样,科学是推翻现存世界的杠杆的支点,是建造新秩序的主要工具。牛顿为了神学目的投身于科学研究,而他的研究最终却为反对宗教提供了理论依据。
“如果说上帝是钟表匠,他必然是一个盲眼钟表匠。”20世纪的进化论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如此说道。
来源:晶报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