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王秀莉
《微妙的平衡》
刚读完罗因顿·米斯特里的《微妙的平衡》的时候,我碰巧在一本讨论读书的畅销书《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中读到了这么一段话:
有些作者毫不留白,详细地描绘每一个细节,就像房地厂商的房屋清单一样,只要作者认为值得写,就一定会写出来。……这些无所不言的作者更合我的胃口,比如狄更斯、萨克雷、写《微妙的平衡》的罗因顿·米斯特里。
这一段评价简单粗暴到令人震惊。首先,他把米斯特里和狄更斯、萨克雷放在一起。狄更斯是公认的文坛巨匠,《双城记》《雾都孤儿》《圣诞颂歌》《老古玩店》,随便一本著作都是人尽皆知的名著,而萨克雷也对后世影响颇深,知名杂志《名利场》就是沿用了他的书名。《读书会》的作者将米斯特里和这两个人并列,可以看出他对米斯特里的文学地位的肯定。他又非常轻描淡写地只说写《微妙的平衡》的那个家伙,没再多一点介绍,就仿佛这本书这个人,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不需要任何介绍和说明,不需要任何推荐。
其实在欧美,基本上这就是现实情况,米斯特和他的书影响极大。
罗因顿·米斯特里,生于印度,后迁居加拿大。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围绕印度而作,描写印度的社会现实和最底层的人的生活。米斯特里并不算是位多产的作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写作到现在20多年间,仅出版了三部长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集。但这几部作品,部部皆为杰作。三部长篇《漫长的旅程》、《微妙的平衡》和《家事》全都赢得了各界好评,收获了加拿大最高的文学奖项吉勒奖、英联邦作家最佳图书奖等许多奖项,并且全都入围了英语界最权威的文学奖布克奖的决选,这种百分百的入选率是所有作家中绝无仅有的记录。2012年,具有“美国诺贝尔”之称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花落米斯特里,更是进一步肯定了其在当代西方文坛的实力。
《微妙的平衡》是米斯特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四个主人公的故事,串起了印度数十年的风云变幻,展现了印度各个阶层的生活和追求。这部作品,不仅收获了我们前面提及的诸多奖项,更是得到了媒体和普通读者的一致好评,入选《卫报》读者票选“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受到奥普拉书友会大力推荐,也被《孤单星球》列为了解印度文化的必读书,而英国《每日电讯报》的十大亚洲小说评选中,此书名列第二位,仅次于《红楼梦》。
在这部厚达700多页的作品中,米斯特里集中展现了他的文学技巧。将对细节白描式的记录,通过巧妙的架构和组合,构筑出宏大历史背景的同时,又栩栩如生地将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场景都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描绘出真实而具体的生活画卷。
米斯特里在书中写了各种各样的人的生命故事:追求自立的寡妇,受到种姓迫害的贱民,无法适应城市生活的少年,胸怀梦想立志改变社会的学生,在灰色地带生存的混混儿,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贫民……这些人全都是最底层的人,他们所追求的,都是最基本的追求——活着,被爱,被尊重。每一个人遭遇的苦难和绝望,比方说,被逼婚,富人的歧视,房东,强拆,政府机构的不作为,我们自己也随时都会遭遇。而他们于点滴处收获的善意和希望,也是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整个故事,无数细节,都让人感同身受。
每一个人的生命故事都充满了变化和起伏,这曲生命之歌,不是一人的独奏,而是复杂的交响乐。种种大时代风云,仿佛若有若无的背景音,躲藏在后面,却又笼罩着一切。每一个人物的故事,都于细微处藏着无尽婉曲。聚在一起,荡气回肠而又百转千回。
而米斯特里想写的,却又不单纯是这样的生命故事。《微妙的平衡》这个书名想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态度。他借着书中一个配角说:生命就是在希望和绝望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故事的结尾米斯特里让四个主人公之一干净利落地自杀了。在外人看来,似乎没有充足的自杀的理由,但希望与绝望,生与死,平衡就是这么微妙,它很容易被打破,也很容易被修复。生以何生,死缘何死?我们总能找到不如去死的决心,也总能发现值得活下去的理由。只看在某一瞬间,是你的哪一种想法,压过了另一种。
历经苦难,遭遇离乱,我们总还是要活。有人老,有人死,而我们还活着,脸上露出美丽的笑容,不给苦涩的泪水留下空间,用心去维系绝望和希望之间那微妙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