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人行横道线时根据红绿灯指示#
(2013-12-18 16:59:30)
标签:
文化 |
马路上的红绿灯,真是深察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极佳参照物。面对红灯,太多的人总是急不可耐,似乎有万分重要的事,分秒耽搁不得,等其过去定夺。国人在时间观念上一向遭人诟病,往往“八点开会九点到,晚不了十点听报告”,但奇特的是在过马路上却又有着异于寻常的时间观,也算得上另一种“国粹”了。我们都不陌生的一幕通常是这样:对面还是红灯,马路这边已经有人试探着往前迈步,他一步向前,留下的空隙则马上被身后的路人填补;于是,一个向前涌动的人群形成了。为什么这样?《新周刊》前年的“急之国”专题,则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患上了急迫症,认为资源紧缺引发争夺,分配不平衡带来倾轧,速度带来烦躁,便利加重烦躁,时代的心态就是再也不愿意等,中国人已经丧失了慢的能力。为什么会这样?或许有人说如今一些路口的红绿灯设计的不合理,绿灯才十几秒,逼得行人向刘翔看齐。这样的事,有确实有,但也纯属个别,不足以支撑“凑齐一撮人就可以走了”。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最大的因素是“你”也在“中国式过马路”的那群人里。也正因为有了一个个尾随他人身后的“你”,才很快“凑齐了一撮人”。事实上,道路的问题,不只是有车一族的事。行人抱怨司机横冲直撞,甚至把斑马线变成了死亡线。司机,也是怨声载道,说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无视红绿灯,随意行走。网友抓拍到的场景,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交通管理部门,也是一肚子苦水,压力重重。以我看,中国式过马路,是病症,更是警示。对于行人来说,是该多些自觉自律。过马路时无视红绿灯,只会给自己增加风险。让行人自律,既要管理,亦要教育。我国不少城市下过大力气整顿行人过马路的行为。诸如罚款,或者让违规者当交通协管员,直到发现下一个违规者接替等。这在一段时期是有效的,但没过多久又回到老路上来了。文明过马路,要注重习惯的养成,小手拉大手,要大人做给孩子们看;更要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多一些较真的精神。对司机来说,驾车行驶在路上,当然处于是一种强势地位。毫无疑问地该对行人多一些避让。唯有多些规则意识,多些对生命的敬畏,我们的道路才会更畅通些,更安全些。宁停三分,不抢一秒,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该是开车的行为守则。
前一篇:#关爱他人#
后一篇:清洁海岸行动成港城志愿服务典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