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读书一小时#
(2013-12-17 14:44:27)
标签:
文化 |
国家将四月定为“全民读书月”,呼吁全民读书,这是个非常英明的决定。单位鼓励大家都来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创建“书香医院”,这也是件很值得我们响应的很有意义的事。我国自古就有“书香门第”之说,书香门第旧时指上辈有读书人的家庭,而提到“书香门第”人们自然联想到知书达礼,先有知书而后才能达礼。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不轻狂骄傲,才能通情达理、宽容无私,却不虚伪演戏。全民读书,全国“书香”,众生皆为谦谦君子,知荣辱,识廉耻,如此家庭、单位、国家,想不和谐恐怕也难了吧?
提到读书的好处之多,大家肯定都能罗列很多。读书可以明智,读书可以知礼仪,读书可以拓展仕途等等。可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现代的人们开始越来越追求速度,整天行色匆匆,一路飞奔中我们甚至无法停下一秒用来思考。很多人都说自己没有时间去阅读,包括我自己。以前的我,除了上班,下班后就关上门,合上窗,将一切尘世的繁杂关在身外。一个人,一本书,安静地走进我心的后花园。或欣喜,或悲伤,或义愤填膺,抑或是满怀希望,生活恬静而安然。曾有朋友问我:“你不觉得孤独吗?”我答:“我从来没感觉孤独啊?”虽然我的房间是空寂的,但是我的心房是无比充实的,里面住满了向往和希望。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空间都被书里的故事填满,我没有时间去孤独。
随着工作的逐渐展开,随着人际交往的丰富,随着懒散习惯的养成,我总是用各种理由疏远了读书。书逐渐离我远去。有一天我终于发现心情变得如此莫名浮躁,心里越来越觉得空落,就算置身车水马龙的闹市也无法排解心头的漫天孤独和落寞。此时,我真正明白“大隐隐于市”的宁静和于繁华之中孤独的悲凉。与昔日故友聊此情绪,她说,你该看书了。是啊,除了工作就是电视、网络、KTV、逛街购物,这样的生活方式太颓废。于是我们相约一起去书店,我们各自买了一本龙应台的散文。在付款拿到书的那一刻,一种久违的欣喜漫过全身,和买到一件衣服的心情是很不同的,这是一种如获至宝的激动。衣服很快会变旧淘汰,书却是愈久弥香,像一位知己陪我一生。朋友说,衣服少买一件无所谓,书不可以缺。我在心里大呼惭愧。曾几何时,我竟如此“OUT”了。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这本龙应台的《目送》,很久没有用这样的热情看书了,这也是一种久违的亲切。这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让我最感怀的是第一章——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那段裹着淡淡忧伤的话让我有如醍醐灌顶,豁然明朗。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一个悠然的转身离去,一个离离的目光送别,这便包罗了父女母子间无尽的亲情。我记起小时候每次表姐接我去外婆家时,妈妈总是要送出家门,送到路口,走出很远还听到妈妈的叮嘱声。那时我们总嘲笑妈妈的唠叨。今天看到龙应台的这句话,我突然发现,其实妈妈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已成家的我,每次从家里出门时,妈妈仍然送到路口,有时还坚持送到站台,她不停的叮嘱仍然敲打我离别的脚步。而我只顾匆匆的行路,却不曾回过头。如果把妈妈的目光比作绕指柔的蚕丝,想必这些年过来,她已经将我密密包裹成一个巨大的蚕蛹。
其实,我也目送过妈妈。那是儿时秋日的午后,有次妈妈要去裁缝店量衣服,她约我陪她一起去,可是不知什么原因,我就是不想去。我还找借口说要早点去学校。在村头的小桥边,妈妈和我分别,转向东边走,我却没有继续向学校前行,而是站在原地看妈妈渐行渐远的背影。突然,一股莫名的念念不舍的恐慌从心底升起,冲出变硬的喉咙:“妈妈……妈妈……等我!”我一路哭喊着追赶妈妈逐渐变小的身影。这一段记忆虽然时隔二十多年,却像一张老照片定格在我的心底,我还清晰的记得妈妈当时的背影和衬托妈妈背影的暖黄日光。
龙应台用她的淡淡忧伤和缠绵的目光道出真情,而朱自清却用最质朴的文字描绘出一个时代好父亲的典范代表——“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其实不管是肥胖的,还是清瘦的,不管是穿棉布袍、黑马褂的,还是穿中山装的,不管是费力地攀爬月台的,还是蹒跚走过斑马线的,天下所有父亲,他们对子女的爱都是至真至纯的。去年冬天那一场大雪下得很突然也很凶猛,市里面的交通几乎瘫痪。妈妈打来电话说爸爸在家担心我一个人没饭没菜吃。爸爸有气管炎,天气突然变了,我也担心他的身体。下班后我在雪地里艰难步行半个小时赶回家。临别时,爸妈拿出早准备好的两大包吃的东西让我带上。爸爸怕我拎不动,坚持要送我到车站。爸爸走在前面,我穿着高跟鞋颠簸在后面。他让我把所有包都给他,我也坚持没有同意。就这样颠簸在爸爸的身后,也是一种幸福。小时候我就喜欢在雪地里踩爸爸宽大的脚印,只是如今的爸爸已经变老。岁月无情地将他的背影压弯,我看到他发丝斑白。来到公交站台,缓缓来了辆公交车,人也是爆满。我向来不是挤公交的高手,车门一开等车的人蜂拥而上,我立即落在最后。爸爸用他宽大的手掌把我最后一个推进车里,然后站在站台目送车缓缓离去。车里的我,心里一直牵挂着爸爸穿越斑马线的身影。
一直以来,我们都已经慢慢习惯爸爸妈妈的呵护和照顾,甚至有人觉得爸妈为我们的付出是应该的。有位家境富裕的朋友的儿子说:“老爸,你的钱不就是我的钱嘛,我还要那么辛苦干什么?”真的是这样的吗?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是这样说的,没有人对你的好是应该的。当时看到这句话,我也是颇有感触。简短的几个字,却一语道破天机。从此我记住了这句话,它告诉我们,我们要懂得感激,要怀一颗感恩的心。天下的爱有几多种,只有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最坚强,只有父母的爱可以比永远还要远。即便是这样,我们也不可以随意透支,要深深地珍惜。
一本《目送》的一个章节,就唤醒我快要沉睡的心灵。那么如果我从此不再懈怠,继续坚持我以前的读书习惯,那么我还会收获多少呢?现在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的确很快,长大后也的确有更多事情需要我去处理。我不可能再像刚工作时那样心无旁骛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但这的确不能成为我抛弃阅读的借口。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上班打车时,可以读书。中午午休前,可以读书。晚上睡觉前,可以读书。每天读书一小时,让阅读滋润我的心灵。
前一篇:#三关爱#
后一篇:#关爱自然#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