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用餐不剩饭菜,走路不闯红灯,上网不说脏话,旅游不扔垃圾”为个人文明行动纲领的“四不”要求,引发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将文明的要素融入日常行为的言谈举止中。当越来越多的人将文明生活变为一种习惯,不仅优化了自己的生活、提升了自身的文明程度,更于一举一动中,感染和带动着他人向文明迈进,发挥了文明社会净化器的作用。
文明有细节,却无大小;文明分先后,更无优劣。积善成德,以善养德,贵在茅塞顿开、日积月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善举与“日行一善,胜似日进斗金”的教化,皆是在告诫我们: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一个文明的社会必定是讲道德的社会,一个讲道德的群体,既在举手投足的细微之处见精神,更在气吞山河的宏大叙事中诉衷肠。
言为心声,行由心动。“用餐不剩饭菜,走路不闯红灯,上网不说脏话,旅游不扔垃圾”,用餐、走路、上网、旅游,作为百姓生活的常态,从一个侧面讲,是我们尽享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写照。用餐与剩饭、走路与违章、享用世界信息村落化的便捷与个人发表言论时的“出口成脏”、欣赏美景却破坏环境……一边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花色繁多,一边是精神世界的无所依托、贫瘠苍白,此等反差,让生活日益现代化、社会发展日益集约化的当下着实难堪。我们留给未来的,除了灯红酒绿、流光溢
彩的回忆,还应有让发展汩汩而动的勃勃生机与无穷动力。这份生机与动力,才是支撑社会文明进步的根基。
食以果腹,德以养心。如果说丰衣足食让我们尽享物质文明的丰硕,向善之心方能造就我们精神文明的绵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里的文明举止,依仗丰盈的内心而涵养,于肥沃的道德之田而成长,平日里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动情时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身边的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文明标杆,之所以站在了道德的高地上受人敬仰,其脚下自有对文明理念亦步亦趋的丈量,亦有日行一善的日积月累。以德养心,一撇一捺的“人”字方可岿然不动,万人成众,由“人”构建的社会才显朗朗气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