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阅读指导,
(2014-05-09 10:37:30)
标签:
文化 |
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以《昆虫记》为例(转载)
教学目标:
1、了解法布尔的故事,知道法布尔的兴趣引导法布尔走向辉煌;
2、导读《蟋蟀的住宅》,通过学习精彩的句段,认识名著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形成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3、通过优秀篇章的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名著的价值所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思路:由名言到名人,由名人到名篇,由名篇到名著,层层递进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不应以自己的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学过程:
一、
1、出示名言。
在科学上最好的助手是自己的头脑,而不是别的。
2、读一读,说一说名言的含义。
3、师:这句话告诉我们思考的重要性。你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法布尔)
4、过渡:谁知道法布尔的故事?
二、课文链接。
1、出示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
2、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课文主要内容。)
3、教师小结,故事激趣: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痴迷,一次,法布尔在路上发现许多蚂蚁正在协力搬运几只死苍蝇,他就伏在地上,用放大镜全神贯注地观察起来。蚂蚁们像是在从事一项巨大工程,有的拼命拉,有的传递信息……汗水浸透了衣服,手脚麻木了,也不觉得累,连续观察了4个小时才离去。有人看见了称他是“中了邪的人”。
4、补充法布尔的资料。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论文,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
5、过渡:看了法布尔的介绍,同学们一定想看看《昆虫记》这部书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昆虫记》中的一篇——《蟋蟀的住宅》。
三、名篇引路。
1、出示《蟋蟀的住宅》。
2、课堂交流读完文章的感受。
四、名著概述。
1、教师小结:《蟋蟀的住宅》大量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对蟋蟀的喜爱,想象非常丰富,语言非常风趣。读完之后,让大家感觉意犹未尽。
2、《昆虫记》不仅介绍了我们熟悉的蟋蟀、蝉、萤火虫还介绍了我们不熟知的被管虫、蛴螬等等昆虫,大家想看吗?我们学校的图书管就有这本书,各大新华书店也都有这本书。看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法,感兴趣的章节多读几遍,相信你一定会获得阅读的快乐的。
附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
1823年12月20日,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名叫圣
附二
蟋蟀的住宅
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够宽敞的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这个洞可以随天气的变冷和它身体的增长而加深加阔。即使在冬天,只要气候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