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的实践研究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的实践研究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青化中学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以前的几何学习中,主要是针对几何概念、运算以及几何的初步证明(说理),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几何证明体系,本节课安排《为什么它们平行》旨在让学生从简单的几何证明入手,逐步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清晰的证明思路,为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经历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规范的推理论证格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四个环节:情景引入——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反馈练习——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
活动内容:
回顾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上节课我们谈到了要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真命题都需要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
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是定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是公理.那其他的三个真命题如何证实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
活动目的:
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探索平行线判定方法的证明
活动内容:
求证:ab.
证明:∠1与∠2互补(已知)
∴∠1+∠2=180°(互补定义)
∴∠1=180°-∠2(等式的性质)
∠3+∠2=180°(平角定义)
∴∠3=180°-∠2(等式的性质)
∴∠1=∠3(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注意:
(1)已给的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的定理以后都可以作为依据.用来证明新定理.
(2)证明中的每一步推理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这些根据,可以是已知条件,也可以是定义、公理,已经学过的定理.在初学证明时,要求把根据写在每一步推理后面的括号内.
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1=∠2.
求证:ab
证明:∠1=∠2(已知)
∠1+∠3=180°(平角定义)
∴∠2+∠3=180°(等量代换)
∴∠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练1:小明用下面的方法作出了平行线,你认为他的作法对吗?为什么?
师生分析:
借助“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公理,你还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呢?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a⊥c,b⊥c.求证:ab.
证明:a⊥c,b⊥c(已知)
∴∠1=90°∠2=90°(垂直的定义)
∴∠1=∠2(等量代换)
∴b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活动目的:
教学效果: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
活动内容:
活动目的:
教学效果:
第四环节:学生反思与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同学们来归纳一下完成下表:
由角的大小关系来证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再一次体现了“数”与“形”的关系;而应用这些公理、定理时,必须能在图形中准确地识别出有关的角.
注意:证明语言的规范化.推理过程要有依据.
活动目的:
教学效果:
课后作业:课本第232页习题6.4第1,2,3题
思考题:课本第233页习题6.4第4题(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做)
四、教学反思
平行线是众多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它主要借助角来研究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即通过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与否,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这些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关系展开。
学生初学证明时,对于证明中的每一步的因果关系很茫然,有的学生尽管头脑中对每一步的前因后果都比较清楚,但写出来的证明过程前后没有因果关系,这需要教师在学生刚接触证明题时,再三强调这一点。对于初学者而言,为了更好地掌握推理方法,要保证推理有根有据,上一步的因与下一步的果的因果关系明确,保证证明过程层次分明、条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