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怎样看气泡鉴定新老瓷器
(2015-07-06 22:01:33)
标签:
气泡釉层釉面显微镜釉质 |
一、早期龙泉窑青瓷,北宋龙泉窑青瓷胎骨与早期龙泉相比已增厚,胎土淡灰,底足露胎处风赫褐色窑红,胎微生烧。釉的玻化程度好,釉层透明。釉层中气泡大且分布稀,纹片不规则。釉绿中带灰黄,釉表光泽很强。碗类器物的圈足较为宽矮。
二、南宋龙泉窑青瓷,粉青瓷釉又称虾青釉,胎色白中含灰。在鉴定仪下,釉层中因含大量密集的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介入釉层的光线产生散射,使釉层透明度差,釉表光泽柔和,带一种玉质感。
梅子青釉的龙泉青瓷的胎色白。由于烧成温度高,气泡和未熔石英粒都很少,玻化程度高,釉层略带透明,釉层厚润光泽,看上去宛若青玉。
三、宋代钧窑瓷。钧瓷的釉有三个特征:(1)乳光釉,即釉呈一种萤光一样的蓝色乳光,会随光线而变忽不定,由釉层中的极小石英粒造成。(2)窑变,系各种釉色交汇变化而成,这是宋钧窑瓷区别于同时代其它青瓷的重要特点,其中红、蓝色相融形成极度为美丽的紫色。
四、北宋妆窑瓷,汝窑瓷的釉质(透明度和开片)和釉色之间有一定的组合规律:(1)釉质透明的包括粉青和天青两色,在显微镜下釉表特征为:见“针眼”状气
泡孔;有细小纹片和冰裂纹片两种;纹片开裂深。(2)釉质不透明的有卵青和天青两色,在显微镜下釉表性为:少见“针眼”状气泡孔,开细小纹片,纹片开裂 浅。
五、元代龙泉窑青瓷,釉色为粉青带黄绿,釉层半透明,在显微镜下气泡很多,光泽较强,釉表有细纹片。
六、元代青花瓷在显微镜下有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有橘皮纹或棕眼。
七、明永乐窑瓷器,釉面有肥亮感--典型永乐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较高,釉内气泡较宣德器为少,而釉面有“肥亮”感,但有很大部分永乐器也有较多气泡,在显 微镜下,气泡应为大、中、小3种不同类型,永乐瓷的气泡一般均有大小不同,在鉴定仪器下,凡气泡一律大小者,要特别注意其时代,永乐的白釉器口、边角、 底,以及釉薄处应闪黄和闪白,釉厚处闪淡青色,乃因釉面含较多的钾和钠元素所致,这些特征是后世难仿的。
八、明宣德窑瓷器,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宣德官窑瓷釉内 的气泡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的间距较疏朗,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明代宣德青花器的釉面就多数泛青,俗名(亮青釉)。气泡大小不一,像云雾般朦胧,民间名为(睡沫釉)。宣德的色釉器亦釉质细润,气泡密集,同样大多数见有(桔皮纹)。其器身和器足时常有亮青色的积釉;不过晚期较少 桔皮纹显现。清代仿品的桔皮纹太规整,是得刻意;釉泡没有层次,大小相同,临别时应细心比较清楚,勿轻率大意。
九、明景泰青花瓷,碗的底釉有粉青和淡青两种,釉层较器身为薄。在显微镜下釉层中有极度细气泡凹陷痕迹,见缩釉点及两次上釉刷痕。釉表有细结皮纹。釉汁肥厚,在鉴定仪下釉层中有小而密集的气泡,使釉层有玉质感。器物底面的釉与器身一致,见波浪痕。
十、明成化窑瓷器,成化瓷的气泡小而密集整齐,不同于典型宣德器大、小不同而疏朗的气泡群。成化瓷的气泡已彻底改变了宣德瓷的大小不同而疏散的情况,显得小而密集,成化瓷的釉面则如脂如玉,光洁细润;釉面闪淡青色。民初后仿者釉面粗劣多杂质,没有成化釉质那种肥腴,也没有垂流而成的一圈积釉。
十一、明正德窑瓷器,正德瓷一般胎质较成化、弘治为粗而厚重,制作亦稍粗糙,釉内气泡小而密集,呈鱼子状。
1、明正德官窑青花瓷。正德青花色泽呈蓝灰,用的是港西端州上高县的无名子“石子青”.青花呈色稳定、匀净。在显微镜下,釉面青亮,器物边缘凝釉处因釉厚而颜色更深。在鉴定仪下釉层中有小而密集的鱼子状气泡。
2、明正德民窑青花瓷。釉有厚薄两种。在显微镜下,厚釉的含微小的气泡而成乳浊状,鸭旦青色;薄釉的中泛青。
十二、嘉靖隆庆窑瓷器,紫金釉也叫酱色釉,是传统的高温釉,在伟世中的喜靖器,釉色往往呈黄红色,釉内气泡疏朗而不密集。
十三、清雍正、乾隆青花瓷,雍正仿宣德青花器非常普遍,官、民窑均有出品,这种制品大多是雍正中后期至乾隆前期生产。仿宣德青花用重笔点染模仿宣青的晕散与黑褐斑,但色浮釉中。在显微镜下,釉中有气泡,呈桔皮纹。
1.宋影青
釉下气泡稀疏,透明,大小不一。器身布满开片,开片线条里有土侵,放大镜下清晰可见。仿釉下气泡也是稀疏且大小不一,但不透明,没有玉质感。底足露胎应是白胎中间有焦状的铁质。
2.金黑釉
放大镜下能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还有大大小小的棕眼散落开来。仿整个器身不见棕眼,黑釉表面也不见杂质。
3元青花
在放大镜下能见大中小气泡,疏朗通透。仿在放大镜下,气泡呈均匀紧密状。
3.元釉里红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疏朗。仿放大镜下可见底釉气泡细密,缺乏通透感。
4.元龙泉窑
气泡呈唾沫状,还能看到釉下胎色和自然散落的棕眼。仿放大镜下见釉中气泡呈唾沫状,大小均匀,不见层次,浮在表面。
5.辽白瓷
放大镜下呈现肥腻感,又见点点深褐色,这是胎体含铁量较高的缘故,也是这类瓷器的鉴定依据之一。仿腹部褐色斑纹太多,虽然辽代白瓷含铁量较高,但一般不会出现大块色斑。
6.清乾隆青花
放大镜下见气泡通透疏朗。底足露胎洁白,放大镜下见糯米状。足边有一细细的火石红。仿放大镜下见不到应该有的滋润感,气泡细密均匀。
7.东晋青釉
放大镜下能见到皱皮现象,仿放大镜下不见皱皮现象。
8.唐鲁山窑黑釉蓝
放大镜下能见到褐色铁质。仿放大镜下能见到均匀的腐蚀状,因腐蚀有限,釉面破损不大,因此釉色比真品亮。
9.五代越窑
气泡疏朗通透。仿气泡细密。
10唐长沙窑青釉
放大镜下能见疏朗的气泡。仿
放大镜下不见线条上的腐蚀现象,特别是交楞部分光滑没有破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11.唐三彩
放大镜下清晰可见,细密、整齐,玻璃感强。因用铅作黏结剂,故表面往往呈现锡光。仿放大镜下能见到开片内有污垢痕,这是仿品的典型特征,真品开片呈玻璃状,即使嵌有污垢,也是深入器里。
12宋耀州窑
放大镜下更能清晰看见,点点褐色布满全身。
13,明永乐青花
放大镜下见气泡透明沉稳,大小不一,富有层次。仿
放大镜下见不到青花与釉面之间的通透感。气泡细密,大小差别不明显。
14.明永乐甜白釉
放大镜下能见大小气泡,通透清晰。仿气泡比较细腻
15.清道光斗彩
放大镜下能见到绿彩上的蛤蜊光。底足露胎白净细洁,糯米状明显。
16清同治
放大镜下见气泡大小不一。
17.宋钧窑天蓝釉
气泡疏朗。钧窑气泡比明清时期的单色釉气泡大。放大镜下见釉中气泡混浊,但轮廓清晰,釉表棕眼明显,口部因淌釉而露胎,呈褐色。仿
放大镜下见不到深褐色的铁质痕迹,因釉色被人为腐蚀,几乎没有气泡,很少见到大气泡,放大镜下不见糯米色,只见干燥、粗松状。
18宋钧窑紫红斑
放大镜下能见到稀疏气泡,大小不一,散落在四周,粗看不易发现。放大镜下能见到铁质呈烧焦状。仿
放大镜下见到一点点兔丝状,但不自然,是故意腐蚀所致。胎足没有旋削裂缝,胎体在放大镜下呈干燥状。
19.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见到气泡疏朗。钧窑气泡比明清时期的单色釉气泡大。仿放大镜下,很少见到大气泡,只在局部见到小气泡。
20.宋汝窑
放大镜下能见到白粉状,这是护胎釉,而非胎体本色,看气泡寥若星辰。仿放大镜下见气泡呈密集状,违反了汝窑气泡稀疏的基本特征。放大镜下看支钉内呈香灰色,但色过深,胎质粗松。
21.宋汝窑刻花鹅颈瓶
.釉中气泡与“寥若星辰”的说法相比,显得多了一些,但与官窑状如唾沫的气泡比较,又显得稀少。仿
放大镜下看胎质粗松,不如真品细洁肥腻。
22.宋汝窑盘口折肩瓶
放大镜下看气泡寥若星辰。有五个小支钉痕,支钉呈芝麻状,斜断口,放大镜下能见到白粉状,这是护胎釉,而非胎体本色。仿放大镜下见气泡呈密集状,违反了汝窑气泡稀疏的基本特征。放大镜下看支钉内呈香灰色,但色过深,胎质粗松。
23.南宋官窑
放大镜下尤为明显青釉色泽肥厚,玉质感强,呈乳浊状,又像唾沫状。仿放大镜下不见点点褐黑色斑状。
24.明万历青花龙纹碗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紧密,有大小,且又有通透感,和仿品气泡的密而浮完全不同。仿放大镜下见气泡细密、整齐,这是典型的仿品气泡。底足竭力模仿平削两边倒角之法,但因足厚不到3毫米,有些部分削成坑坑洼洼。
25.明初龙泉青釉
放大镜下可见棕眼里的铁褐色。釉色玻化程度高,下部开片自然,开片线条充满腐蚀痕迹。仿下部也有隐隐约约的开片,但里面没有丝毫腐蚀痕迹,开片线条相似,也是人为所致。底部应该有露胎痕迹,却施了满釉。
26.清康熙釉里红
放大镜下气泡疏朗通透。放大镜下能见到细小苔绿,气泡大小不一,疏朗通透。仿放大镜下气泡过于密集。红釉在放大镜下不见苔绿,气泡做到了大小不一,但漂浮。底足露胎有污垢痕迹,放大镜下能见胎体洁白,但粗松,不肥腻。
27.清雍正青花釉里红
放大镜下见气泡疏朗通透,大小不一。仿放大镜下见气泡细密轻浮。红色中几乎没有苔绿
28.清雍正粉青釉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大小不一,通透清灵。
29.清雍正青花
大镜下见气泡疏朗,大小不一,放大镜下见气泡通透美观。仿放大镜下见气泡细密局促。能看到糯米胎色其实是人为涂抹。
30.清乾隆珐琅彩胭脂红
放大镜下能见到气泡疏朗通透。仿大镜下见气泡密集浮躁。
31.宋钧窑挂斑香炉
放大镜下,蓝釉里面气泡疏朗,清晰可辨。放大镜下呈现肥腻状。仿放大镜下,釉水内气泡模糊,这可能是含有杂质的缘故。放大镜下能见到液相分流的现象,老玩家称为“兔丝斑”(兔丝斑近几年已经仿造出来,但此器是故意腐蚀所致,如果见到过宋钧窑“兔丝斑”的,就很容易分辨真赝)。
32.宋钧窑紫红斑盆
放大镜下能见到稀疏气泡,大小不一,散落在四周,粗看不易发现。放大镜下能见到液相分流的破裂现象,这是重要特征。放大镜下能见到铁质呈烧焦状。仿放大镜下见到一点点兔丝状,但不自然,是故意腐蚀所致。
33.宋影青菱口瓶
釉下气泡稀疏,透明,大小不一。器身布满开片,开片线条里有土侵,放大镜下清晰可见。仿放大镜下可见用硬器故意敲击的痕迹,痕迹呈规则状,这是仿品的共同特征。釉下气泡也是稀疏且大小不一,但不透明,没有玉质感。
34元釉里红缠枝莲牡丹纹玉壶春瓶
放大镜下能见气泡疏朗。仿放大镜下可见底釉气泡细密,缺乏通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