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楚汉传奇大宅门编辑部故事娱乐 |
分类: 博主推荐 |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13年尚未过半,已有一大批“大制作”遭遇滑铁卢。或许,从《楚汉传奇》收视遇冷开始,大剧疲软不给力的现象已有征兆。
在电影全不断传来捷报的时候,电视圈却是哀鸿遍野,随着抗日剧的江河日下,不少拥有大明星、大导演的“大题材”悉数遭到冷遇,而那些小制作的青春都是剧确实高温不退,像是由纯新人主演的《陆贞传奇》就意外地收视一线飘红。在业内人士看来,也许电视圈真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了,“观众口味发生改变,传统审美已经没有新鲜感,青春偶像类题材会更受欢迎”。
今年大剧不少,但从《楚汉传奇》开始,几部大剧皆反响平平——拥有吴秀波、孙淳的《赵氏孤儿案》没有在电视圈内激起一点火花;由《甄嬛传》导演郑晓龙打造,吕丽萍、陈好、黄海波等主演的《新编辑部的故事》最低收视下跌到0.322%,超强阵容却换来“狗尾续貂”的口碑评价;同期的《乱世三义》也惨不忍睹。进入5月后,新上档的《大宅门1912》与《唐山大地震》,虽然也是众星云集,制作、阵容含金量都很高,但在收视上也悉数败走。
另一方面,不少新人主演的小题材剧脱颖而出:《陆贞传奇》,纯新人面孔,故事简单,收视率却一线飘红;央视播出的抗战剧《射天狼》也遭到热捧,主演任天野却是毫无名气的新人;目前热播的《断奶》,除了佟丽娅,演员也都是新人,也是异常的火爆。
还有一种更为鲜明的对比:就是大制作、大牌云集的《隋唐演义》播得悄无声息,而在年初播出的“雷剧”《隋唐英雄传》却收视飙高。
这样的现象,不仅是演员不理解,导演们也是很纳闷。曾经打造了新《三国》的高希希说自己“很沮丧”,他监制了《倾世皇妃》,自己都不敢面对媒体,却获得高收视,“插空拍的《刀尖上行走》收视也是第一,我甚至拒绝参加发布会,因为那部剧我还没准备好就拍完了。我特别沮丧,为什么它是收视第一?”而他准备三年的《楚汉传奇》却没有获得认可。高希希只能无奈地将原因归结为观众口味,“可能观众的口味还真不一样吧。他可能说,我要的就是娱乐,不是这种沉重的历史感,不是这种慢慢吞吞的题材。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赵氏孤儿案》的导演闫建刚也表示,自己对于现在的收视环境已经没有了自信,“现在是雷人、穿越、家庭争斗为主,那些收视都比我的高。我们这种戏很难斗得过他们”。
其实以前电视圈是有点近亲繁殖的,你必须有了名气有了人脉才能拍剧,现在门槛降低,新人才有机会出来。另一方面是与收视群体的改变有关,现在的观众已经年轻化了,传统的审美不能给他们带来新鲜感,他们对于厚重题材会比较抗拒,对于视觉感受更加注重,喜欢轻快、娱乐、明媚一点的题材。而于正的剧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他把握住了观众的心理。而接下来,类似《陆贞传奇》的历史青春偶像剧和都市时装剧会持续流行一段时间,其实都可以说是‘青春剧’当道,都涵盖了青春靓丽的元素,故事也轻松,在近两年,都会持续受到欢迎。
其实国内在外界看来的大制作,很多都是伪的。很多所谓的大制作,为了满足豪华演员阵容,纷纷把投入放到了演员片酬上,所谓的大制作怎么来展示呢?主要就是靠演员。他们大部分的钱都给了演员,其他环节必然就得偷工减料,然后为了迁就演员档期,剧本还不成熟就拍了,进度也非常赶,从剧本撰写到拍摄到制作,经费都打了折扣,这样的剧能好吗?”
于正的那种模式可能更值得影视公司欣赏,他的演员都以新人为主,费用重点是放在画面、服饰和角色上面,拍出来的片子会很养眼。然后从剧本成行到拍摄、发行,他都亲力亲为,这样不会让投资方亏本,钱也花到了实处。
现在很多影视公司也摸索出了自己的路,演员有名气当然更好,但绝对不是第一位,更关注观众的口味和电视台平台需要的剧。这似乎也成为了不少影视公司的选择,目前许多公司都开始理性发展,已经不再那么一味追求“大制作”,其实现在圈内很多名演员都没剧拍,因为要价太高收回成本太难,影视公司变得更加谨慎,很多明星都处于有价无市状态。
有陈道明的《楚汉传奇》敌不过戏说的《陆贞传奇》,如果仅仅只有一个案例,或许可以用“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来解读。但到了现在“大剧”都纷纷被KO的时候,还有人在碎碎念“是市场错,是环境错,是观众错”,很想反问一句,你确定不是“众人皆醒你独醉”?你确定在已经更新换代的观众眼里,你还是那枚所谓的“良币”?
在传统戏剧审核标准里,“名导、名演员、正剧”就是“好剧”的不二法则,于是“戏说”、“穿越”、“搞笑”都被冠上了“雷”的称号,“言情”、“偶像”、“都市”则标注了“脑残”的字样。大家纠结于某句话是不是符合历史,某个水果盘是不是存在于某个朝代,却忘了“好看”才是戏剧的第一标准,忘了在收视率这一评价体系里,观众才有权说话。
如今最现实的情况就是,观众已经抛弃了传统的所谓的“大剧”标准,他们不再愿意为那些“明星脸”无条件买单,不再盲目把“宏大”当做唯一观看标准,传统的“大制作”的打造者却还把这些当做质检商标,斜眼瞥着那些没阵容没题材的“残次品”以获取无上的优越感。更遗憾的是,观众已经走远,只是“大剧”没有跟上这个时代而已。这个时代,从近年来青春剧、伦理剧、婆媳剧轮番走红的趋势来看,脱离于大叙事背景下的小故事,未尝不能成为切中观众内心的那“温柔一刀”。
遭遇“收视打击”的导演高希希说,如果市场不好,一定是创作者的问题,而不是观众的口味问题。对于那些动辄归咎于市场和时代的创作人,也许该停止“祥林嫂”式的怨天怨地,想想那些所谓的大制作,是否真的配得上观众的期待和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