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山路是上海虹口区一条约400米长的小马路,起自吴淞路,西至四川北路。

昆山路紧邻车水马龙、新式高楼耸立的四川北路,深藏闹市一隅的街区却优雅、静谧。

这条不起眼的小马路,已历经了三个世纪的风霜。

昆山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筑于1882年,以江苏省昆山县的名字命名,道路用沥青浇灌。

昆山路227、277号,这一排楼的南侧是昆山花园路1—10号。


昆山花园路东端
昆山花园路,因其直抵昆山花园(今昆山公园)而得名,全长仅100米,东起百官街,西至四川北路。

昆山花园路北侧维多利亚式老洋房

昆山花园路8号

昆山花园路7号
沿路早期联排式低层公寓建筑,颇有情调。公寓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假四层的红砖洋房。

昆山花园路7号,这里现在还是72家房客,浓重的老上海烟火气息。

昆山花园路7号,作家丁玲1932年曾经居住在这里。


昆山花园路7号

昆山花园路6号

昆山花园路6号

洋房立面为连续劵柱式构图,线脚装饰细腻,砖工精细。

昆山花园路5号和6号在此一西一东两排对称分开

老洋房清水红砖墙面,红砖作横竖向线条装饰。

自昆山花园路5号向西


昆山花园路5号

昆山花园路4号

昆山花园路3号

昆山花园路1号、2号


昆山花园路1号


昆山花园路西端

昆山路北侧,昆山路214号。

昆山路214号“做了不起的80后”、昆山路206号

昆山路214号,装饰成“希望小学”式样的小饭店。




昆山路206号。
昆山路这些历经风雨,保存下来的老洋房,有着不同的前世,现在展现着共同的今生。

景林庐,原景灵堂神职人员和教友的居所。
景林庐建于1923年,位于昆山路与乍浦路路口转角,混砖结构,典型的上海近代时期外廊式建筑,略有英国安妮时期建筑的风格特征。建筑外观以青砖为主,劵和装饰线脚用红砖,劵窗采用半圆型、弧型、三角型、双联劵等多种形式,施简化的古典柱式。八角形塔楼的金色铁皮屋顶格外显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景林庐北侧

景灵堂,位于昆山路135号,在景林庐东侧。
景灵堂建于1923年,橙色哥特式建筑。为纪念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初名为景林堂,主楼占地面积1021平方米,建筑面积1646平方米,可容1500余人。砖木结构三层,坐南朝北。平面拉丁十字形。主入口立面为对称形式山墙构图,中间大山墙设贯通两层的尖拱窗,其下部有三叶拱带饰,两旁为扶壁柱。北立面及西立面上的尖拱窗为哥特式。内部二层为礼拜大堂,两边有侧廊,后部有架空楼座。

景灵堂,原是东吴大学法学院校内礼拜堂,一度是上海最大的基督教礼拜堂,蒋介石曾在此受洗。

景灵堂对面是昆山路146号上海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民国时期的东吴大学法学院旧址。


东吴大学法学院旧址

位于景林庐隔着乍浦路的昆山公园有百年历史。1898年初建时原名为“虹口公园”,1934年改名昆山公园并沿用至今。2018年重修,园中的那株皂荚古树已有百年历史,是如今沪上最年长的一株皂荚树。

进入塘沽小区


景林庐南侧



精致的老洋房装饰

老式西洋楼梯



老式西洋楼门

树影婆娑,小路弯弯,初秋的阳光洒在斑驳的红墙上,平添了几分沧桑,令人不由得泛起一种淡淡的怀旧情感。


乍浦路二五四弄塘沽小区内,景林庐对面的老楼房。

照片拍摄于2020年10月10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