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右)和钟楼
钟鼓楼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两楼前后纵置,相距百米,一改钟鼓楼左右对峙的传统。

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朝都城的报时中心,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在城市钟鼓楼的建制史上,北京钟鼓楼规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见证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重要建筑。

北京钟鼓楼始建于元代至元九年(1272年),当时位置处于在大都城(即今北京)的中心,后毁于火,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之后又毁于火。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钟鼓楼,并确立了其位于都城南北中轴线北端的地位。明清时期钟鼓楼几次毁于火灾,几次重建。现在所见到的鼓楼建于明代,钟楼则建于清代。

鼓楼坐北朝南,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通高46.7米,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楼身坐落在4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东西长约56米,南北宽约33米,台上四周围以宇墙。

北京钟鼓楼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南立面

鼓楼西侧

鼓楼屋顶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正脊两端安背兽,平坐周围以木制滴珠板封护,下层檐为四坡屋顶,各层屋顶戗脊上曾置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现为仙人为首的七跑小兽。

上层檐下施重昂五踩斗拱,下层檐下施单翘单昂五踩斗拱,平坐下施重翘五踩斗拱。室内方砖漫地,外檐装修采用六抹方格格扇门窗。上层室外环楼有走廊,设木栏杆,四角支撑有擎檐柱。



鼓楼北门

鼓楼北立面
鼓楼分两层,一层为无梁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各辟三个券洞;东西各辟一个券洞;东北隅设蹬楼小券门和蹬楼通道。
鼓楼楼身有上下二个功能层和中间的一个结构暗层,平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外带周围廊;城台(下层)外显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内部为拱券结构,前后各有三座券门,左右各一券门,南门前有一对石狮。

进入楼台东北隅小卷门,门内有石梯69级,由此登临二层大厅。

二十五面更鼓(复制品)
鼓楼二层大厅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个节气)。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刺刀所划。
现有25面更鼓是根据清朝嘉庆年间尺寸仿制的。
鼓楼二层陈列有古代计时器有碑漏和铜刻漏。碑漏内部设12根铜管,最后一根铜管下置铙片。碑漏上方设一投球孔,铜球通过所有铜管的时间为24秒,然后击铙报时。两个金属球之间的时间间隔为24秒,36个球用时14.4分,即古一刻,3600个球滚动完毕正好24小时。




据史料记载,鼓楼上的铜刻漏为宋朝年间制造并相传下来,后辗转遗失。鼓楼内现陈列的铜刻漏是仿制的,分为四级漏壶,由上至下分别是:天池、平水、万分、收水。收水壶设箭尺于水中,水涨箭浮,依刻显时,旁边的铙神每隔15分钟击铙八次报时,每天误差仅在20秒左右。

鼓楼南望

鼓楼南望,景山公园万春亭。

西南方向是北海公园

西望

西直门凯德MALL

东望

中国尊

北面是鼓楼

鼓楼西北角

高楼严击柝,可怜更漏明。
夜半人语绝,忽闻 钟鼓声。
——【明】倪岳《西涯杂题十二首为李宾之其八钟鼓楼》

鼓楼院内北望


钟鼓楼广场




钟楼通高47.9米,重檐歇山顶,上覆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全砖石结构的大型单体古代建筑。





钟楼西侧

月黑行人断,高楼钟漏稀。
城中闻夜警,逻吏不曾归。
——【明】李东阳《西涯杂咏十一首
其七 钟鼓楼》



御制碑

钟楼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中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钟楼东北角开一蹬楼小券门,登75级台阶至二层。


古钟之王
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到24.5厘米,重63吨,是目前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古钟之王”。





钟楼上南望鼓楼

钟鼓楼头昏又晓。
驰隙流光,易向忙中了。
消得多情天亦老。
镜中双鬓成秋草。
白鸟正多人正少。
身世江湖,梦里邯郸道。
望断平芜江树杳。
归心一点孤帆小。
——【明】陈霆《蝶恋花其二用宋秦淮海韵言怀》

鼓楼

东望

中国尊

西望

北望,奥林比克塔。照片多数拍摄于2019年9月14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景区介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