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光山色,山是西山。

曹雪芹是我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坛巨匠,他笔下的《红楼梦》更是一部驰名中外的不朽著作,通过描写一个贵族官僚大家庭的兴衰,勾勒出众多的典型人物,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曹雪芹童年时过着锦衣纨绔的生活,后家道衰败,曾以教书为生,晚年移居西山,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创作。

曹雪芹小道是连接寿安山前正白旗与山后白家疃的一条山间小路。自清以来,两地人民往来频繁,脚踏足踩,日久成径。清朝乾隆年间,曹雪芹在山前居住时,常到山后访友,为百姓看病,经此道来往于山前、山后,故称曹雪芹小道。

劝君莫弹食客铗,
劝君莫叩富儿门。
残杯冷炙有德色,
不如著书黄叶村。
——敦诚《寄怀曹雪芹》片段。红学家周汝昌书。

"黄叶村",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匾。
自18 世纪60年代《红楼梦》问世以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他“著书黄叶村”的村址、居所,一直是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探索的课题。
曹雪芹纪念馆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
曹雪芹纪念馆创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发现“题诗壁”的正白旗村39号为基础,修建、复建部分建筑,系统地展示有关曹雪芹、《红楼梦》的历史、文化与艺术。
启功题写匾额“曹雪芹纪念馆”
馆舍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馆藏主要有与曹雪芹身世相关的文物,曹雪芹一家与正白旗村有关的文物,以及名著《红楼梦》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
曹雪芹(1715—1763),名沾,号雪芹,又号芹溪居士、芹溪处士,中国著名长篇小说《红楼梦》作者。康熙五十四年(1715)生于南京织造世家。13岁时,其叔父曹頫因经济亏空案被抄解归京,先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居住,几经搬迁,于乾隆九年左右(1744)回到香山正白旗祖居。曹雪芹在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并遭中年丧妻、晚年夭子之痛。
《古槐幽夏》。曹雪芹纪念馆门前有三颗古槐,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1971年4月4日,在香山地区正白旗村39号发现的一座带有几组题壁诗的老式民居被部分专家认为是他著书之所。1983年4月22日,根据有关诗文所说曹雪芹晚年"著书西山黄叶村"以及其他描述,特于北京植物园(原正白旗所在地)中辟地8公顷,建成曹雪芹纪念馆,借名"黄叶村"。
《题壁诗》
《河墙烟柳》
《古井微波》
《古墩秋眺》
《元宝遗石》
《木石前盟》
《广泉古井》
《一拳顽石》
芹圃学坊

曹雪芹纪念馆西侧院门

古墩秋眺
在距曹雪芹纪念馆后面不远的山坡上,有一座空心碉楼(古墩),碉楼南面悬挂匾额“古墩秋眺”。

古墩秋眺
碉楼是清代旗营用以训练的设施。乾隆十二年(1747),清政府为平息大金川(今四川阿坝州大金县)地区的叛乱,于香山设健锐营,并于旗营间仿金川地区的居住建筑建造碉楼,用以训练。
香山地区曾建有68座各式碉楼,各旗碉楼数量、规制不同,正白旗共建有9座。如今,清朝建造的碉楼在香山地区仅存6座半遗存。北京植物园内现存三座,其中有两座实心碉楼位于北京植物园北湖西岸北岸,有一座空心碉楼位于北湖东岸曹雪芹纪念馆旁。

秋色招人上古墩,
西风瑟瑟敞平原。
遥山千叠白云径,
清磐一声黄叶村。
——《西郊同人游眺
兼有所吊》,清代敦敏。敦敏和敦诚兄弟是曹雪芹的朋友。

河墙烟柳
该石槽为樱桃沟水源头至静明园的输水设施。其全线皆凿石为槽,覆以石瓦。此段临旱河,地势低,故置槽垣上,当地谓之“河墙”,其侧多植柳,又有“河墙烟柳”之说。

引水石渠(河墙),京西清代输水设施遗迹。为保证玉泉山及清漪园等皇家园林的用水,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前后修建了从樱桃沟、碧云寺至玉泉山西门的引水工程。

正白旗古井,井深约20米,是正白旗居民的日常饮水用井,为清代正白旗遗存下来的唯一水井,至今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传说曹雪芹在正白旗居住时,生活饮水取自此井。


北湖北岸有一座碉楼

北湖北岸,树丛中若隐若现的碉楼。




北湖西岸有一座碉楼

北湖西岸的碉楼,碉楼由毛石、青石混合砌筑。


遥想当年曹雪芹在此地踌躇满志、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智光重朗”牌坊,位于卧佛寺前斜坡古柏甬道南端。1984年复建的冲天式牌坊,顶部为庑殿式,四柱三楼,高12.5米,宽15米。


琉璃牌坊建于清乾隆年间,四柱三间,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顶,饰以黄绿琉璃瓦,华丽精美,五彩斑斓,突出地表现了清代皇家寺院的恢弘气势。牌坊上镶“二龙戏珠”琉璃图案,栩栩如生。


牌坊正面镌有“同参密藏”四字,北面有“具足精严”四字,均为乾隆皇帝御书。

卧佛寺是曹雪芹当年常来的地方




山门殿是卧佛寺第一座殿堂。正中门额上悬“十方普觉寺”匾额原为清雍正帝所题,现悬匾额系赵朴初补提。

天王殿

三世佛殿,又称“大雄宝殿”。

三世佛门额上的匾额“双林邃境”为乾隆皇帝御笔



卧佛古钟,乾隆元年(1736年)怡亲王造的八卦铜钟。

伽蓝殿是三世佛殿(大雄宝殿)的东配殿

祖师殿是三世佛殿(大雄宝殿)的西配殿

卧佛殿是卧佛寺主殿。殿内宝床上即为元代至治元年铜铸卧佛,佛像长5.3米,高1.6米,重54吨,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铜铸卧佛像。

卧佛殿门额上的匾额“性月恒明”为慈禧皇太后御笔


寿山亭



退谷,系太行山第八陉,因原产樱桃,俗称“樱桃沟”。曹雪芹在正白旗居住时,经常散步至退谷,也经常经退谷,翻山至白家疃。退谷的山水滋润了曹雪芹的生活与思想,并影响了其《红楼梦》的创作。


水杉林

退谷亭。“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水源头位于樱桃沟尽头,又称水尽头。水源头两侧有元宝石、石上松等诸名胜。

元宝石位于水源头南侧,体量巨大,酷似元宝,底部悬空,内部砌有一榻,榻上方有一空洞,砌成窗型,可通光线、空气,历史上曾有喇嘛僧修行于此。
民间传说,此石即《红楼梦》中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那块顽石的原型。

石上松位于退谷内,在白鹿岩南山坡上。石高10余米,宽4米,一株侧柏在巨石顶端的石缝中长出,因松、柏相似,民间称其为“石上松”。
民间传说,曹雪芹居正白旗时,常在此徜徉,因受此景启发,创作了《红楼梦》宝玉、黛玉前生约定的 “木石前盟”故事。

返回植物园中心,热带植物展览温室一侧的银杏树,远方的山为香山顶峰香炉峰。

照片拍摄于2018年10月30日,文字整理自网络和景区介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