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鲁木齐市水磨沟风景区地处水磨沟区,距市政府3公里,面积为36平方公里,由“三山一河”组成(清泉山、温泉山、水塔山和水磨河)。

水磨沟风景名胜区前身是水磨沟公园,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古迹、民族风情于一体,历史悠久。

水磨沟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
早在1733年,清政府为解决驻军面粉及粮食加工,用240两银子购买水磨两盘,在水磨河磨面,水磨沟由此而得名。此后,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乌鲁木齐都要在水磨沟驻足息憩并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相思岛

清朝著名文人、大学士纪晓岚

接官亭
流放新疆的清廷贵族大臣爱新觉罗·载澜为了方便自己接待驻地官员和亲朋好友,在此修建了接官亭。据说,原有建筑是泥木结构,雕梁画栋甚是华丽,可惜于民国期间倒塌。现在的接官亭,是2003年修建的,是清泉寺的财神殿。

水磨沟风景区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文化古迹、民族风情为一体,历史悠久,得天独厚。

箭亭秀色
水磨河六景:“辉映青史”
“箭亭秀色” “香妃出浴” “清泉汇流” “香斋观鱼” “水磨欢歌”。


箭亭秀色。在这里,冬季可观赏垂柳雾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景观。

八仙桥

公元1760年,南疆喀什维吾尔族“香妃”姑娘,在赴京途中路经迪化(乌鲁木齐)在水磨沟温泉沐浴,留下了“香妃出浴”的传世美谈。

水磨沟的泉水很丰富,大小泉眼不记其数,这些泉眼流出的水逐渐汇流成水磨河,成为今天养育乌鲁木齐各族人民的一条母亲河。
水磨河全长27.2公里,是一条长达1公里多的狭长峡谷山涧,泉水积流成溪,自南向北奔腾而下,终年不竭。

三山层林尽染,万木葱茏,百泉喷涌汇集成的水磨河,像一条玉带在峡谷中湍流奔腾,构成了山水交融的自然风光。

水磨河水温度全年恒定,四季水草翠绿,鱼儿自由嬉戏。
瑶津亭。“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

池畔坊。“执壶待客花开后,倚石吟诗月上初。”

泻玉桥
水磨沟风景区水磨沟公园是乌鲁木齐市“新十景”之一


仰贤石

新疆岩画
公元1877年,清朝官吏史善长到水磨沟游览,看到这里数百个自然喷泉在峡谷中喷涌,对这里的泉水资源十分惊叹,写下了“青山露面远相迎,不曾见水已闻声。寻源乃出山之罅,银蟒千条自空下”的赞美诗篇。


纪晓岚的诗

公元1768年6月,流放乌鲁木齐的清朝著名文人、大学士纪晓岚曾到水磨沟游览,留下了“界破山光一片青,温暾流水碧冷冷;游人倘有风沂兴,只向将军借幔亭”的著名诗句。

纪晓岚的诗





连理树和伏羲女娲浮雕


坎坷路。“人生旅伴皆缘份,历经坎坷甘自来。”

连心亭


逸野亭




玉环长廊







清泉寺位于清泉山中部的山腰处,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是新疆佛教界最大的佛教圣地,也是乌鲁木齐佛教协会所在地。这里古树参天,水磨河从寺院门前流过。

清泉禅寺

大雄宝殿









萧曹亭,原亭建于1901年,由于历史原因被毁,现亭重建于1984年。
1901年清朝宗室辅国公载漪、载澜兄弟二人因鼓动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与外国列强开战而被八国联军提出严惩,遂被流放迪化(乌鲁木齐)。载澜非常喜欢水磨沟风光,从新疆国库支出数万两白银,先后修建了“萧曹亭”、“依斗亭”和“八卦亭”。

载澜给亭子命名“萧曹亭”是假借萧何和曹参效忠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发泄他对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不满。
1941年9月,任新疆财政厅厅长的毛泽民曾只身住在萧曹亭养病。

水磨河有着丰富的动力资源,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新疆藩司王王树楠利用这里的天然水利资源,修了一座官水磨专供军需加工面粉,而后私人仿效沿河建磨,逐步发展成为规模,使这条风景如画的山涧峡谷变成了水磨的世界。

史善长曾在诗中写道,谁机触心将磨置,雪花玉屑付盈器,描写了当时磨面的情景。









温暾桥,长12米,宽2.5米,在水磨沟风景区外。

再现纪晓岚“界破山光一片青,温暾流水碧冷冷”雅致意境。
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2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3月20日,乌鲁木齐下了一场春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