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心斋原名镜清斋,位于北海北岸,是北海除了濠濮涧外的又一处园中之园。
静心斋平面图,来自网络。
静心斋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二十三年竣工,占地面积9308平方米,是皇太子的书斋。静心斋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修后形成现存的规模和布局。

镜清斋,在静心斋斋门内的水池对面,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从外观看,既大方庄重又略带有灵动活泼之气。斋前的方池,周围设有汉白玉围栏,两侧接转角游廊与前方的斋门相连,形成以水为庭的精美院落。

镜清斋是整个静心斋园林景区的主体建筑。此主建筑面阔五间,前廊后轩,四周抄手游廊环抱方池,体现了其以池水为主题的布局立意。此殿端庄素雅,乾隆写下了“临池构屋如临镜”的诗句来描述它。殿外“镜清斋”三字隶书匾额为民国初年陆徵祥所书。

镜清斋前,水池中央置放着一方婉转玲珑的石峰,枯水时可以看到底部的石雕须弥座盆。镜清斋两侧的门柱上写有"凭观吾有术,妙理契无为。"的对联。

镜清斋的内部陈设基本恢复了其原始风貌,大堂正中悬挂有“不为物先”的匾额。斋内摆放有桌、椅、几、案等皇家物件,墙上挂有名家字画,还有精致的“雕龙屏风”和“百子漆贝方瓶”等装饰品。



抱素书屋和韵琴斋
静心斋,园内散布着亭、台、楼、轩等小建筑,其中有镜清斋、画峰室、韵琴斋、抱素书屋、焙茶坞、枕峦斋、罨画轩等,建筑前后有清澈的池沼,其间有精致的小桥相连,加以自然造形的湖石假山,把园内的建筑分隔成几个大小不同的院落,环环相套,层层进深,极富层次感。隔湖相望,呈现出一种天然之美,宁静又幽雅,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妙完整的一景。

韵琴斋

韵琴斋顾名思义,为听琴处。“韵琴”并非单指寻常琴声,亦指院中泉落之声似琴声。琴声和谐象征政治昌明四时有序,实现对圣王之治的隐喻。

静心斋以叠石为主景,周围配以各种建筑,亭榭楼阁,小桥流水,叠石岩洞,幽雅宁静,布局巧妙,体现了我国北方庭院园林艺术的精华。

抱素书屋

抱素书屋曾是清代皇帝的读书之所,“抱素”援引《汉书•礼乐志》:“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表现了百姓在国家安定兴盛时,保持淳朴的本质而安居乐业的景况,这也正是乾隆所憧憬的理想统治。

焙茶坞是乾隆皇帝用于品茗休憩的具有江南风格的茶室,焙茶是制作茶叶的一道工序。匾额上“焙茶”二字更是对江南茶农辛苦劳作的潜在提示。

静心斋以山、池、桥、廊、亭、殿、阁的优美建筑布局取胜,是一座风光如画,妙趣无穷的小巧园林。

罨画轩和焙茶屋隔湖相望。檐联“花香鸟语无边乐,水色山光取次拈。”

罨画轩是静心斋内观景的最佳处所,罨画意为色彩鲜明的彩画。其右侧沿山而建的半壁爬山廊,名为“读画廊”。乾隆诗中称:“来凭罨画窗,读画隔岸对”,是说在这里既可以欣赏如画的美景,又形成一种“看者原为画里人”的审美趣味。

小玉带桥




小玉带桥上西眺,水面南岸为镜清斋后接的卷棚歇山顶抱厦,北岸为沁泉廊,西岸小山上是枕峦亭。

读画廊和小玉带桥

静心斋内遍布太湖石山景,玲挑剔透,与隐现在翠竹花木中的亭、轩、桥相互辉映,景色幽雅,有乾隆小花园之称。

乾隆皇帝屡下江南,对江南园林颇有钟爱之意,于是根据江南意想,设计建造此园,园内楼台亭榭完全仿照苏州园林制作,又运来大批太湖石装点,终成如今之优美景区。

画峰室


西垣爬山廊
静心斋东枕小山,南临北海,西邻西天梵境寺,北面为市井通衢,四周有围墙环绕。静心斋的围墙形式因四面环境的不同而富于变化,分硬角、软角、死角三种不同设计,墙基还散缀山石花木,起到掩饰美化墙角的作用。西垣及北垣以爬山廊代替,既成一景又可实用。

位于西北侧的叠翠楼为园内的最高建筑,楼高两层,登楼远眺,北海景色尽收眼底。

叠翠楼

枕峦亭下假山,半开状的石门。

枕峦亭,利用地形起伏和建筑的高低参差,平面错落来获得不同的景观效果,亭子与周围的游廊和假山组合,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乾隆帝赞誉它是“莲朵珠宫”。

枕峦亭

曲栏平桥和枕峦亭

曲栏平桥和沁泉廊

枕峦亭上观景,沁泉廊,曲栏平桥,镜清斋后接的抱厦。

枕峦亭上观景,曲栏平桥,镜清斋后接的抱厦,画峰室。

小山上是北垣爬山廊

静心斋中的假山全部用黄太湖石堆叠,其掇石构思是按照山水画家笔下的“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的画理,仿照山水画家笔下的横峰侧岭,高峰岩洞而建。

读画廊,罨画轩西侧沿山而建的半壁爬山廊。

曲栏平桥和沁泉廊

沁泉廊,正对镜清斋的北侧,是一建在水中的长方形亭子,亭的四周有美人靠。

沁泉廊院落,以山池景为核心,是园中的重要的景观。


沁泉廊院落,这里山池婉转,横峰侧岭,空间穿透,南北另有一番风景,为整个静心斋增添了无穷的美观。

静心斋斋门,与琼华岛隔水相望,四周以短墙围绕,南面为透空花墙,使内外景色交融。碧鲜亭紧贴花墙外,起点景之妙。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增修斋内建筑,并在斋门口设小火车站,铁轨由中南海经阳泽门沿西北岸直抵静心斋斋门。每天上午议政后,慈禧太后便偕同光绪帝等乘小火车至镜清斋用膳、休憩。该铁路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全部拆毁。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日本侵略军司令部就设在静心斋,致使静心斋惨遭破坏。
1913年袁世凯执政时,对这里大加修缮,并把这里作为外交部宴请宾客的地方。
1949年后,静心斋作为了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的办公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解放后也曾在此办公。1981年11月,静心斋始归还北海公园。
经过三年封闭修缮,静心斋于2017年1月重新免费向游客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园内每时限流80人。

面朝北海,春暖花开。



北海公园外东南,故宫西北角楼。



照片大多拍摄于2017年3月26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景点介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