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馆,兴建于1931年7月,1933年夏竣工,由天津华信工程公司沈理源设计。馆内除教室外,还设有十余间实验室。
 
 

 
     
化学馆曾是当时国内重要的化学中心,也是全国公认的三个化学中心之一,是1949年以前清华大学校园内除气象台以外的最高层建筑之一。
 
老化学馆东端通过连廊连接新化学馆
 
化学系,新化学馆。 
 
   
 新化学馆名为“何添楼”,与老化学馆在西面相连。2003年10月动工,2004年12月落成,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香港资深银行家及企业家何添博士捐资1700万港元,清华注资1800万人民币兴建。设计者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关肇邺。
 
 
 
 
站在理科楼前眺望一路之隔的化学馆
      
清华校园保存下来的早期建筑,今天看起来,依然典雅、大气。
 
 
理科楼(理学院楼)北面,东面是物理系,西面是数学系。

       理学院楼是理学院建筑群中的主体建筑,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设计,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落成使用。它占地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是理学院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座楼。
 
理学院楼全楼整体采用西洋古典建筑形式,并具有现代化气息,建筑周围有大片绿地,环境幽静,建筑典雅,是校园建筑的又一佳作。楼内共设5个机构:理学院院部、物理系馆、数学系馆、高等研究中心和化学系分析中心实验室。
 
物理系 
清华大学理学院创建于1929年,创始院长是我国现代科教事业创始人之一的杰出物理学家叶企孙先生,吴有训、熊庆来分别担任过院长或代理院长。80多年来,清华大学理学院培养出了几十位两院院士和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国内有着较高的学术声望。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在民国时期培养的。
 
 
 
数学系

 
     
“一穷二白”的旧朝,留下的众多高等院校,在当朝建政初期被拆个七零八落。强拆,拆的不只是房。清华从民国时期的综合大学被拆成纯工科大学,过了三十多年,又逐步回归综合大学。
      
所谓历史的选择,往往是人民无奈的被选择。
 
蒙民伟理科楼
《异质同构》,2001年4月清华江西校友为母校九十周年华诞敬献。
理科楼南面
 

伟伦馆
 

      
伟伦馆(生命科学馆),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坐落在清华园理学院楼群的中心地段。
 
 
 
 
      
2000年6月18日,以香港著名实业家、恒生银行董事长利国伟先生和夫人易海伦女士名字命名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馆——伟伦馆落成。 
 
 
银杏叶黄了
 
《地平线》
天文台,前身是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 

国立清华大学气象台建成于1931年5月,八角形塔式建筑。有铁转梯,设测气压、风、温湿度、降水量等仪器和口径120厘米、放大275倍的赤道望远镜。最初曾在此设气象园以供实测,后为安置测风仪器和观察气象修建了气象台。

 
 天文台南面
   
 
 为了提供最好的研究条件,办出一流的气象学,学校投资三万三千余元修建了此气象台,并按照国际标准条例配置仪器、设备。当时在华北地区,清华大学气象系的资料是最完整、最准确、最全面、最可靠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营造建设单位常到清华气象系收集资料,咨询问题。
 
天文台北面
1952年,随着清华的院系调整,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由于长时间的无人照看、维修,气象台越来越破旧。直到1997年,清华大学才改变了“无法无天”(法律和天文)的状况,随着天体物理学科的逐步建成,气象台也更名为天文台。新天文台的外观设计是由建筑系的关肇邺院士组织,为使其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在天文圆顶下面、原气象台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层。
       生物学馆。建于1929年,由中国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复新公司施工,初建时期曾接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款。
 
 
       生物学馆外形采用西洋古典建筑风格,馆内设有普通生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形体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等实验室。
 
 
 
 
生物学馆东面 
 
       
生物学馆东北角。“中华民国一八年元月念三日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立”。铲不掉的“中华民国”,掩盖历史的企图是徒劳的。
 
   
 罗家伦于1928年8月,任清华大学校长,使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
      
1933级喷水池,位于生物学馆南门广场,1933级校友于1983年4月捐赠。喷水池南面是近春园荷塘。 
 
 
医学科学楼 
医学科学楼 
 

医学科学楼,位于清华大学西北角。
 
 
医学科学楼
     
照片拍摄于2015年9月7日、11日、12日、11月1日,2016年1月29日、3月13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清华大学官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