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2016-02-10 07:00:00)
标签:

多伦路

鲁迅

丁玲

沈尹默

景云里

分类: 海派情调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鲁迅曾密见到上海治伤的红军将领陈赓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丁玲抗战后到了延安,五七年被打成大右派。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123号,老电影咖啡馆。老洋房,旁边是夕拾钟楼。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作为一条文化名人街,多伦路的开发着重于文化与展示的功能。沿线的一系列名人故居、遗址、美术馆、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多伦路的文化特点;而与之相辅的各类特色餐厅、民俗商店、咖啡馆、古玩店、书店、影剧院则为其增加了新的商业活力,使地区功能更为有机、丰富、多元和完整。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夕拾钟楼,位于多伦路119号,多伦路“L”型路径的拐角处。名称取自鲁迅先生著名文集《朝花夕拾》。高18米的钟楼顶端所置机器人为上海交通大学高新技术产品。其古钟为青铜冶铸。整幢钟楼棂体用花岗石砌成,既表现超越时空的动感,又有凝重的哲人气质。机器人同时具有电脑语音系统功能,能说话、会唱歌。编人程序的电脑语音系统,可以准确报时,并能简略地向您介绍本地区近代历史演变的大事典故。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93号,1920咖啡馆。约1920年建造。曾为“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寓所。住宅建筑整体具有简化了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建筑面北临街,两层混合结构。屋面平台,对称地置有弓形山墙和三角形山墙作为装饰构件,并广泛运用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于入口、门、窗上,这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区是不多见的。外墙全部细面仿水刷石饰面。特别是层间立面的巨柱式柱头为变形的塔司干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经变形和简化,表现出了向现代建筑过渡时期的建筑风格特色。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90号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中国现代女作家丁玲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你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那些故居遗址向你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90号,老茶楼。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沈尹默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脚下,一条褐红色的呈几何型图案的弹阶路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婉蜒地把人们引向尘封许久的历史深处。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鲁迅对面有个空椅子,坐过去听听鲁迅在跟两个毕恭毕敬的青年侃什么?

       毛泽东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骨头之硬,针对的是当时的执政当局国民党反动派。如果鲁迅活到1949年,毛泽东还会欣赏鲁迅的硬骨头吗? 毛泽东他懂的。倒是另一位名字和鲁迅刻在同一块铭牌上的文人,1949年后成了御用文人,处处表现出奴颜和媚骨。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黄宗英《我亲聆罗稷南与毛泽东对话》一文中,对于1957年7月7日晚毛泽东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接见上海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和工商界代表人士并同大家围桌谈话的一幕,黄宗英做了如下生动形象的描述:
  “我又见主席兴致勃勃地问:'你现在怎么样啊?’罗稷南答:'现在……主席,我常常琢磨一个问题,要是鲁迅今天还活着,他会怎么样?’我的心猛一激灵,啊,若闪电驰过,我感觉空气仿佛顿时凝固了。这问题,文艺人二三知己谈心时早就嘀咕过,'反胡风’时就嘀咕过;可又有哪个人公开提出?还当着毛主席的面在'反右’的节骨眼上提出?我手心冒汗了,天晓得将会发生什么,我尖起耳朵倾听:
  '鲁迅么——’毛主席不过微微动了动身子,爽朗地答道:'要么被关在牢里继续写他的,要么一句话也不说。’呀,不发脾气的脾气,真仿佛巨雷就在眼前炸裂。我懵懂中瞥见罗稷南和赵丹对了对默契的眼神,他俩倒坦然理解了,我却吓得肚里娃娃儿险些蹦出来……”

      罗稷南(1898~1971),大翻译家,作家,民进成员,曾任厦门大学校长。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69号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内山完造,日本友人,鲁迅的朋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66号。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66号。约1920年由薛天建造,人称“薛公馆”,该建筑外观为青砖砌筑,周围有较大庭院,主体部分原来是外廊式建筑,形式上受英国乔治王朝时期风格的影响,入门门廊呈现古典主义样式。抗战时期曾作侵华日军海军武官府驻地。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冯雪峰铜像,多伦路66号外。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上,造型简朴的黑色路灯灯柱相间而立,让人想起那已经消逝的久远年代。一个多世纪以来,多伦路及周边的几条马路,从一个侧面集中显现了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茅盾

       多伦路85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初,该住宅建筑形态处理简单,是日本洋风时期的住宅建筑,并带有东西方建筑结合的特征,也反映了日本从近代建筑向现代建筑演进过程的简化趋势。建筑为复式人字形屋顶,其上铺盖着小青瓦,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歇山式山墙、平拱木门窗,外墙立面采用现代式装修手法,外墙贴面为拉毛水泥。北立面门廊采用罗马式建筑风格,用古罗马式的券、拱及带有古典主义的柱式。屋外前檐下设平台,和适合做家务使用。正篆建筑显现出既古朴苍劲有典雅洒脱之韵味。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53号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鸿德堂(苏韵阁),位于多伦路59号。主体建筑座南朝北为2楼,突出的裙楼第四层为钟楼,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于1928年由中国教友捐献12万元自建。为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建筑的风格,在国内仅此一处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8号(四川北路1915号),公啡咖啡馆遗址。曾经是左翼作家及地下党的聚集处,左联筹备会也曾在此召开。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左和乐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99号,这座小洋楼的原住户搬迁之争还没结束。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多伦路周边的里弄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景云里的南入口,里面和多伦路上的景云里东入口(名人之路)大院隔离。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一墙之隔是多伦路上的景云里东入口(名人之路)大院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老石库门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沈尹默故居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茅盾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丁玲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走进多伦路,看看大上海(下)

       年少时读鲁迅的书,曾疑惑大名鼎鼎的鲁迅居然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收拾掉,尽管他曾经受到当局通缉,以当时白色恐怖之剧烈,军统中统特务之手段,他断不可能存活下去,当时文化界名声远逊于鲁迅的一些革命青年就被当局抓捕杀害。是因为反动派无能,白色恐怖的疏漏,还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现在随着真实历史的揭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了,当年蒋总裁对他的这位浙江同乡鲁迅惺惺相惜,既爱其文采,又无奈其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肯俯首甘为当局牛。没有收拾鲁迅,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照片大多拍摄于2014年11月2日,2915年2月26日。介绍文字多汇编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