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世二品坊”牌楼,沿新场大街南行。
崇修堂,新场大街350号,清代建筑。
新场镇目前约有60%的民房为清及民国时代所建,至今尚有明代建筑1所,清代建筑10处。这些第宅多在三棣进深,或有门楼,饰以砖石雕刻,或朱梁画栋,保存较好。
其它保存较好的古建筑还有:
张信昌宅,新场大街212号,清未,完好。
行素堂,新场大街467弄4-5号,清代,完好。
叶凤毛第宅,洪西街26号,清代,完好。
闵氏老宅,为清早期建筑,闵家出过诸多举人和秀才,其全砖结构的仪门如今保存很好。
民国初期建筑有张信昌新宅、郑生官新宅等。
程氏住宅(程远孚宅),新场大街348弄,清末建筑。
老商铺“新场商业合作社烟糖门市部”,新场大街291号。
潘氏北宅,新场大街308号,清初建筑。
潘氏北宅,原有七进,现存五进,第二进客堂泥金漆廊柱犹在,第三进为二层楼,尚存五扇蠡壳窗,重檐、通转游廊,专家称这是最宜居的民居结构,因为这种结构冬暖夏凉。
新场镇工农居民委员会大院
方氏住宅(方大复宅)
石笋里牌坊
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张氏宅第,四进三开式院落,东西合璧,吊角飞檐,雕梁画栋,极为精致典雅。
门窗是从意大利进口的轧花玻璃。进口马赛克地面保存完好。
月亮门外是河岸的茶馆
西园茶馆出入口
万一峰宅(李秀珍宅),新场大街163号。
包家桥,下面流淌的水系是包家港。
电影《色戒》中有这个位置的场景
王正泰老宅(王树滋宅),新场大街139号。
王正泰老宅(王树滋宅)
正顺(官)酱园旧址
新场大街南端尽头。走完整条新场大街,有种时空交错的穿越感。
新场耶稣堂,在石笋街附近。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基督教教会理公会上海播道团选派牧师驻新场播道,当初尚未建堂,以租赁本镇民居为教徒礼拜场所。1951年因原租民房聚会已不敷应用,由堂议会决议着手建造新场耶稣堂。建堂经费是热心信徒奉献,并得到上海各兄弟堂的资助。耶稣堂于1952年落成,建筑结构富有传统教堂样式,庄严朴实,建筑面积242平方米,能容纳四、五百人。1954年,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曾派摄影师来新场耶稣堂拍摄纪录影片,在国内外播放。1994年,新场耶稣堂扩建,现可容纳1100人。
耶稣堂北侧

耶稣堂对面是新场中学
新场镇文化教育历来发达。早在宋元年间,即有瞿士彦在这里创办义学。在南汇县志中曾有新场镇“科第两朝称盛”的记载,“南屏书屋”之类呤诗泼墨的场所有20多处。光绪28年已有女子学堂,30年代,镇上中小学已俱备。解放后,文化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80年代,全国第一个联合创办的“社镇文化中心”在新场镇成立,有“小镇大世界”的美称。曾多次受到国家文化部的表彰,是全国著名的农村文化中心先进集体之一。
上海地铁16号线新场站。
照片拍摄于2015年3月2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祝博友们2016年元宵节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