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琼华岛上永安寺。
永安桥北端就是全园的中心琼华岛。
“堆云”彩绘牌坊北面是永安寺。
永安寺位于北海白塔山南麓。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是清世祖福临应西藏喇嘛恼木汗之请修建的,名白塔寺。初建时,寺内建筑有正觉殿、普安殿、圣果殿、宗镜殿、转角房、顺山房和白塔。正觉殿为山门。乾隆六年(1741年)改称永安寺。乾隆八年(1743年)对永安寺进行扩建,增设法轮殿、钟楼、鼓楼和永安寺山门。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增建善因殿及引胜、涤霭二亭。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二亭内各立一碑,分别携刻乾隆御制《白塔山总记》和《白塔山四面记》。
白塔寺主要建筑有法轮殿、正觉殿、普安殿、配殿、
廊庑、钟鼓楼等。自下而上,依山势而筑。当年帝后们游园后,常来寺烧
香拜怫。正觉殿前,建有“涤霭” 、“引胜”、“云依”、“意远”四亭,
对称而典雅美观。由此拾级登上白塔。
永安寺前的两座石狮为什么头朝永安寺?
这两座石狮是“堆云”牌坊前的石狮,守护的是永安桥,由于“堆云”牌坊和永安寺山门很近,这两座石狮常被误认为是永安寺的狮子。
永安寺依山就势而建,高低错落,色彩斑斓,蔚为壮观。由于历史的原因,寺内的部分建筑已毁,造像亦已无存。1993年,公园管理处对永安寺进行了全面修葺,并复原了寺内原有的全部建筑和造像,使永安寺再现了当年的风彩。

永安寺白塔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这座藏式喇嘛塔,高5.9米,塔身呈宝瓶形,上部为两层铜质伞盖,顶上设鎏金宝珠塔刹,下筑折角式须弥塔座,座上有三层圆台,白塔下有“藏井”。塔内藏有喇嘛经文、衣钵和两颗舍利。塔前有座小巧精致的善因殿。
善因殿
铜铁质信炮
永安寺外西面的亭子
远处是庆宵楼
引胜亭
乾隆十六年(1751年),增建善因殿及引胜、涤霭二亭。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于二亭内各立一碑,分别携刻乾隆御制《白塔山总记》和《白塔山四面记》。
东面,楞伽窟里是佛像。楞伽窟前是“昆仑”石碑。
昆仑石为昆仑石碑的简称。昆仑石是一种特殊规制的石碑,碑高2米左右,宽1米左右,梯形圆顶,有2.5米长、1米左右宽的长方形底座,底座上雕刻有粗犷线条水浪纹,象征海水江崖。碑身刻有御书文字、御制诗。
昆仑石位于北海公园琼岛南坡的引胜亭北与楞伽窟之间,立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昆仑石正面刻“昆仑”二字,背刻律诗,均为乾隆皇帝御题。
这块峻峭的奇石是北宋汴京城“艮岳御园”的旧物。此石与众多名石的形态不同,它是圆头矩方体,高1.7米,宽不足1米,厚不足0.5米,实际是一块字碑。此石的下面刻有乾隆皇帝御书“昆仑”二字,背面和东、西面分别刻有乾隆御制诗二首。
石背刻诗曰:“飞阁流丹切颢空,登临送目兴无穷,北凭太液平铺镜,南接金鳖侧饮虹;冬已半时梅馥馥,春将回处日融融,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后署:悦心殿即景作,御笔。
昆仑石为清代乾隆时期北京独有的一种御碑,未见文字报道国内其他省市有这种石碑。乾隆时期处于清朝鼎盛时期。国库充裕,乾隆本人爱好游玩,有较高的风景建筑知识,爱好书法和诗文,所以他创造了昆仑石新碑型,用昆仑石丰富皇家园林的内容,表现他的诗文和书法,昆仑石上均雕刻有乾隆御书的诗词,有的刻有御书碑名。
涤霭亭
琼华岛南坡的涤蔼亭北侧“岳云石”。岳云石高和长各约2米,呈不规则自然状态,石上有乾隆御书“岳云”二字以及御制诗,诗曰:“石来艮岳势嵌*,千载荆凡默监兹;当闩诚之为燕用,坏人墙屋尔奚为?”后署:壬申暮春御题。岳云石下承以方形水浪纹底座。
正觉殿
钟楼
鼓楼
法轮殿
琼华岛上,向南远望永安桥、“积翠”牌坊、团城。
照片多拍摄于2015年7月25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