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亭北悬“三秀分荣”匾。

“三秀分荣”,一年三放的神异灵芝,第三次绽放在秋水亭中。

“三秀分荣”,乾隆御笔。

秋水亭内东悬“禀经制式”匾,下有“枪挑小梁王”彩画。


秋水亭内西悬“德音汪濊”匾,下有“竹林七贤”彩画。

歌功颂德,自吹自擂,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皆如此,永远是自诩今朝胜前朝。
从秋水亭至清遥亭的长廊有47间,内外彩画有:“辕门射戟”、“击鼓骂曹”、“初出茅庐”、“刮骨疗毒”、“火眼金睛”、“三借芭蕉扇”、“大闹忠义堂”、“贾府四美钓鱼”、“双玉听琴”、“宝玉痴情”、“黛玉焚稿”、“邂逅封三娘”、“黄英醉陶”、“葛巾玉版”、“许仙借伞”、“赵颜求寿”、“义婚孤女”、“孔融让梨”、“麒麟献书”、“娥皇女英”、“和合二仙”、“玄宗游月宫”、“陆绩怀桔”、“西厢相会”、“天女散花”等等。
鱼藻轩
鱼藻轩面阔3间,歇山顶,面南悬匾额“鱼藻轩”和“芳风泳时”。鱼藻轩与对鸥舫东西遥对,使长廊一线的景致变化更加丰富。

“鱼藻轩”,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鱼藻轩”之名取自《诗经·小雅·鱼藻》,后世以鱼藻的关系比喻帝王和百姓的关系,同时也有万物各得其所的意思。
乾隆咏鱼藻轩的诗中曰:“负冰初过矣,依藻又怡然。物各适其适,时未迁不迁。”说的就是万物各适其适,各得其所。坐于高敞的鱼藻轩中,感受着山霭湖风,目澄心静,一切红尘俗念俱“尘埃落定”。

鱼藻轩面北悬匾额“鞶鑑可徵”,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鱼藻轩内面南悬匾“芳风泳时”。
1927年农历五月初三日(公历6月2日)下午,国学大师王国维于昆明湖鱼藻轩沉水自杀。关于王国维的死因,数十年来争论不休。各种意见,似皆不无道理。思考一下王国维何以选在昆明湖鱼藻轩自沉,据有关资料记载,王国维自杀点的湖水很浅。既如此,王国维为什么还要选在这个位置自沉而非其他?
“芳风咏时”,光绪御笔之宝。
《诗经·小雅·鱼藻》:
鱼在在藻,有颁其首。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鱼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镐,饮酒乐岂。
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鱼藻”篇名取首句“鱼在在藻”之二字。“鱼在在藻”何意?毛公说:“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郑玄加以引申,说得更明白:“藻,水草也。鱼之依水草,犹人之依明王也。”原来,《鱼藻》篇讲的不仅仅是鱼和水草的关系,更是臣和君的关系:臣依君,犹如鱼依藻。
王国维是饱读诗书之人,于《诗经》尤为熟悉,他对“鱼藻轩”取名的涵义自然再清楚不过。既如此,他选在鱼藻轩而非别的位置自沉,岂不是用意甚明?除了“殉清”之外,还能别的所指么?
王国维一介布衣,只是秀才出身,却于1923年被溥仪选为南书房行走,王国维对溥仪怀有知遇之恩。1924年冬,冯玉祥发动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极为悲愤,与罗振玉等遗老相约投金水河殉清,被家人劝阻。1927年正值革命军北伐之际,遗老叶德辉4月在湖南被杀,王国维深受触动,不久自杀。《毛诗序》说《鱼藻》篇“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王国维对时局的判断,大抵悲观如是。选在鱼藻轩自沉,亦有深意。王国维死后,与其相交甚深的罗振玉、陈寅恪诸人皆认为其死因为“殉清”。有些人以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为依据,主张王国维的死因是“殉文化”;但其实陈寅恪的“殉文化”与“殉清”说并不矛盾。《王观堂先生挽词序》有言“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君为臣纲”乃“三纲”之首,在陈寅恪的表述里,所谓“殉文化”即是“殉清”。
鱼藻轩内,向西远眺西山玉峰塔,近望西堤豳风桥。
鱼藻轩北面游廊连接山色湖光共一楼
山色湖光共一楼
山色湖光共一楼,南与长廊相连至鱼藻轩,西以14间爬山廊与听鹂馆相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
山色湖光共一楼是一座3层的楼阁式建筑,坐北朝南。三重檐一平座攒尖屋顶,2层檐上悬挂乾隆帝御题的“山色湖光共一楼”木匾,楼内设六方亭神龛1座。清漪园时龛内原供奉自在观音1尊、神旁有1尊站童。
清遥亭位于听鹂馆的正南,是长廊的东起第四亭,八角重檐攒尖顶。
清遥亭寓意冬季,是长廊交响曲的尾声。万寿山上与昆明湖中的主要景点经过700多米长的画廊反复地渲染、展示、烘托后,万寿山佛香阁的主题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昆明湖作为第二主题依旧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清遥亭面南悬有“清遥亭” 匾额。

“清遥亭”,慈禧皇太后御笔。
清遥亭北面正对听鹂馆
听鹂馆
清遥亭内西悬“云郁河清”匾,下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彩画。
清遥亭的名称原是乾隆皇帝所赐,慈禧太后重修后,大臣们围绕“清”字作文章,连写了两块带清字的匾额,东曰:云郁河清,西曰:俯镜清流。明赞湖水,暗誉时政。不过,这匾上的落款还得用“慈禧太后御笔之宝”,大臣们不够级别。从这些题匾上也可能看出那时的湖水相当清净,这是因为昆明湖水源自玉泉山等泉水汇集而成,湖水碧绿,清澈见底,所以乾隆皇帝常用“玉澜”相称。
清遥亭内东悬“俯镜清流”匾,下有“赵云单骑救主”彩画。
从清遥亭至石丈亭一段游廊有23间。游廊内外彩画内容有:“刘备马跃檀溪”、“香菱斗草”、“画皮”、“吕无病”、“智套宗保”、“王佐断臂”、“秦香莲”、“包公执法”、“三堂会审”等等。

石丈亭,位于长廊的西尽处,建筑紧邻石舫东侧,乾隆十八年(1753年)始建,光绪时重修,是一座由15间建筑组成的院落。石丈亭为“凹”字形房、廊建筑,坐西朝东,硬山顶,前檐悬“凌云抗势”“化动八风”匾。院中有石峰名“丈人石”。

丈人石

石丈亭西南面
石丈亭西面

从长廊尽头眺望昆明湖,南湖岛与十七孔桥的位置因观赏角度改变后,已经转到了昆明湖的东面,湖水在这个角度观看显得更加浩淼无垠,而眼前的视野也愈发宽广和深远。

远眺西堤
清晏舫、寄澜堂

清晏舫、寄澜堂


荇桥




荇桥

照片拍摄于2015年1月至9月,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和颐和园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