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和园大门面阔1间,硬山顶,坐北朝南。门内为建筑群的第一进院落,东南和西南面各有群房12间,修建成“L”形状,硬山式屋顶。
德和园是一组大型的宫廷戏园建筑,位于仁寿殿的西北侧,全园占地面积3851平方米,前后四进院落,以三层的大戏楼为主体,包括园门、大戏楼、看戏廊、颐乐殿、后罩殿、配殿、后垂花门等建筑物,依次排列成为一条南北的轴线,这条轴线与万寿山东麓山脊上的景福阁的中轴线对位重合,楼阁相望,互为辉映。
德和园这地界原是怡春堂,始建于乾隆十五年,清漪园时期是乾隆游园的临时休憩场所,毁于道光二十四年的一场火灾。
清代宫廷每逢庆典都有演戏活动,乾隆以后此风愈盛,戏楼、戏台也就成了宫廷及御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建筑物。光绪时期重修颐和园。因慈禧嗜好京剧,听鹂馆内小戏台已不适应当时的需要。为满足帝后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娱乐生活,样式雷第七代传人雷廷昌负责将怡春堂旧址改建为德和园。从1891年到1895年建成,消耗白银71万两。
大戏楼是舞台,翘角重檐,气势恢弘,庄严雄峻。扮戏楼是演员化装的地方。正对着大戏楼北面的颐乐殿,即是慈禧看戏的地方。颐乐殿里面设有宝座和供慈禧休息的寝室等,装饰陈设颇为讲究、奢华。颐乐殿两旁的长廊是慈禧赏给王公大臣们听戏的场所。尽管大戏楼成了慈禧个人的享乐之地,但她的爱好也无意中促进了京剧流派的发展。
大戏楼见证了晚清的戏剧高峰,当时红极一时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都曾在这里献技,因此它被喻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摇篮。
“德和”出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听了美好的音乐,就会心平气和,从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此楼专为慈禧看戏而建,大约也是取这个意思。
扮戏楼
大戏楼的后半部分是两层的扮戏楼,是规模巨大的后台,演员们在此化装和上场前的候场。扮戏楼面阔5间,后出抱厦3间,柱高12米,与戏台勾心斗角,紧密相连。
德和园第一进院落,西面群房
进入第二进院

第二进院内,颐乐殿、大戏楼。

西看戏廊
颐乐殿东西两侧的看戏廊分成一个个小间,看戏廊与大戏楼和颐乐殿相连接,东西相对,共20间。廊为硬山顶,是慈禧赏赐王公大臣观剧听戏的地方,王公大臣以身份官阶依次就坐。

摇会


打金枝


玉堂春

1953年因游览需要而把德和园东西看戏廊加门窗封闭改作展室。德和园上一次修缮是在1955年。2012年11月底结束的第二次修缮工程依照历史原貌将看戏廊重新恢复为游廊,恢复了光绪时期东西看戏廊原有格局和功能,并辅以京剧文化展示。

阳平关

大戏楼
中国清代有三大戏楼驰名中外,它们是颐和园内的德和园大戏楼、故宫博物院畅音阁大戏楼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清音阁大戏楼。
德和园大戏楼建筑巍峨、结构复杂,将建筑科学、声学、美学和戏剧使用功能相结合,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戏楼。
大戏楼上层匾额“庆演昌辰”以及楹联“八方开域皆为寿,兆姓登台总是春”指出了戏台承担的一项重要而荣耀的任务——为帝王祝寿。
中层匾额“承平豫泰”和楹联“七政衍玑衡珠联璧合,四时调律吕玉节金和”,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人才济济、歌舞升平的景象。
下层匾额“驩胪荣曝”喻示为帝王献艺荣耀快乐,所配楹联“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凤调九奏,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更是充满了对这座皇家戏台的赞叹。
匾额、檐联皆为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德和园大戏楼始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高22.73米,分三层,卷棚歇山顶,坐南朝北。第三层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下层戏台宽17米,进深16米,檐柱高4.48米。中层戏台宽12米,上层戏台略小一点。下层戏台明高1.2米,东西各有3个汉白玉通气孔。戏台共有三层台面,名福、禄、寿三台
,各层之间有机关相通。每一层台面都设上下场门,可同时演出。
大戏楼首层上部有七个天井,地面有六个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后台,演员可从中出入。雪花可从天井飘下,水景可从地井喷出。台面地板下还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鸣作用。戏台还设有翻板和高压水机等机关。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十分惊险壮观。戏台上下设有贯架、滑轮和辘轳等装置,可供演出上天入地的神魔戏。

首层地面六个地井格局。为表演大切末戏的需要和增强演唱效果,在下层戏台底部开挖了1口深10.1米、上口径1.1米、下口径2.8米的砖井。砖井的东、西、北三面还开挖了5个见方约1米、深1.28米的水池,既可供演出时制造喷水效果,又可以借水音增加演唱的共鸣效果。与这5个水池相对应,在中、上层戏楼上面建有5部滑车。演戏时可以上下配合,同时表演有水法、戏法的大切末戏。
在下层戏台的后面有1座3间的仙楼,仙楼与戏台台面之间连接着4座仙桥。
颐乐殿
颐乐殿与大戏楼相对,又称看戏殿。殿前后出廊、面阔7间,坐北朝南。歇山式屋顶前檐外金柱间额枋上悬挂满汉文“颐乐殿”匾额。从北京图书馆舆图组珍藏的一份德和园地盘图样上可以见到这座大殿最初的设计为2层,实际修建时改建为现在的1层,但为了奉迎慈禧太后的兴趣和需要,建筑并没有缩减原设计的尺度,反而更加高大、华丽。
颐乐殿中有为慈禧看戏的专设宝座,但慈禧一般总坐在颐乐殿西里间窗前的木炕上。
颐乐殿檐外门前两幅檐联
“松柏霭长春画图集庆,蓬莱依胜境杰构灵光”
“珠玉九天元音谐乐律,笙簧六籍太室饫谟觞”


“颐乐殿”,“戴日腾愉”都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颐乐殿,第二进院。

东看戏廊

颐乐殿前檐东侧

廊头画

东看戏廊


翠屏山


艳阳楼


黄鹤楼


探母


海潮珠


群英会


青石山

颐乐殿后檐下火道口展示。地炕是清代皇室殿堂的空调取暖设施,颐和园内殿堂旁常见盖着木板的地炕火道口。


颐乐殿后檐东侧


德和园外,东面道路向北通往谐趣园。

德和园东面院落

颐乐殿后檐西侧,门外是慈禧太后的寿膳房——东八所。
膳房始建于光绪年间。膳房即专为帝、后烹饪食物的厨房,在园内共有2座。
慈禧太后的专用厨房名寿膳房,位于德和园西面,由8个院落组成,又称东八所,其中寿膳房3所、寿茶房3所、寿药房1所、寿豆腐房1所。这8个院落,分东西2排,2排之间及2排东、西各有通道。东一所、东二所、东三所、东四所、东七所、东八所均为北房5间带耳房2间,东、西房各3间;东五所、东六所为北房7间。东四所前院另有东房2间。
光绪帝的专用厨房名御膳房,位于仁寿殿南配殿南面,1942年拆除。2000年在那地界建起了文昌园,作为皇家园林文物博物馆。


颐乐殿后檐檐联“八极咸周高悬轩镜朗 ,九成并奏静契舜琴和”

“穰福申猷”,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德和园第三进院落

庆善堂西配殿,第三进院内,5间,硬山顶。

庆善堂西配殿檐联“殿上尧尊倾北斗 ,楼前舜乐动南薰”

“郁绕祥氤”,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太湖石上长着棵侧柏

庆善堂
庆善堂位于德和园的第三进院落中,面阔5间,坐北朝南,歇山式屋顶,堂的东、西面各有敞厅3间,歇山顶。堂前有东、西配殿各5间,硬山顶。堂的东、西侧带跨院,内各有硬山顶建筑2间。


庆善堂檐联“天香低度金蚪暖,宫殿遥看彩凤飞 ”
“焕焯珍符 ”,慈禧皇太后御笔。

庆善堂东配殿,5间,硬山顶。


庆善堂东配殿,檐联同排云殿的西配殿紫霄殿檐联。
“上林万树连西掖,北极诸星拱太微”

“春陶嘉月”,慈禧皇太后御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