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是西四牌楼的简称。在今天的西四路口,旧时立有四座牌楼,与东四牌楼相对。
在西四路口东北角靠近地铁西四站出口处,复建的西四牌楼,位置不是在原西四牌楼的位置,匾额上书“行义”是原东四牌楼匾额的上书。
西四牌楼建于元代,为木质牌楼,四柱三间五踩斗拱,朱红漆柱,正脊两端有吻兽,垂脊顶端也有吻兽。西四十字路口东、西、南、北各有1座,因元代该地称大市街,故南北向牌楼匾额上均书“大市街”,东西向牌楼匾额上分书“履义”,与东四牌楼的“行义”“履仁”相对,后这四座牌楼又叫“金成坊”“鸣玉坊”“积庆坊”“安福坊”,与东四牌楼上的“思诚坊”“仁寿坊”“保大坊”“明照坊”相对。该地因此称“西四牌楼”。
民国十二年(1923年)北京开办有轨电车,因为电车要在西四牌楼的南北正间之下通过,不得不将牌楼加高。将木柱换成水泥柱,戗柱取消。固定有轨电车电线的卡脖子就贴附在南北牌楼的小额标底下面。
解放后,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及北海三座门大高殿牌楼于1955年被拆除。 地名也因此改称“东四”、“西四”。

在明朝以前,元朝北京(时称大都)的刑场在柴市口(今东城区交道口)。文天祥在柴市口实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高理想。
今日繁华的西四十字路口,是明朝的刑场。西四牌楼前,是明代历朝的行刑之地。西四,明时称为“西市”,是处决死囚、或杀或剐的刑场。在明朝200多年间,在西四被处死的人不计其数,有的是死有余辜,但也有的是千古其冤。明朝武宗时期专权的大太监刘瑾,活着的时候横行霸道,被人揭发以谋反罪处以剐刑。
兵部尚书于谦调兵遣将,在北京城外迎击瓦剌军,三战三捷,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被明英宗以”谋逆”罪杀害。
明末崇祯年间,在西四被处以磔刑的抗金(清)名将袁崇焕,可谓千古奇冤。

清朝取代明朝后,将杀伐的刑场由西四牌楼转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
不管元之柴市口,明之西四牌楼,抑或清之菜市口,皆属老北京的交通要道。在闹市区行刑问斩,便于示众。
时过境迁,西四牌楼及刑场早以荡然无存,仅留一地名而已。

西四东北面的胡同

西四街楼

西四,十字路口的西北角街楼
在过去,东四、西四、菜市口等处的十字路口都建有青砖灰瓦曲尺形的两层转角街楼。解放后,由于市政建设,马路展宽,致使东四、菜市口的街楼不存在了。

西四西北角街楼
如今,仅在西四路口西北角仅存一处街楼也就是现在的西四新华书店。这座街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这一年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祝寿的队伍从紫禁城去颐和园要途径此处,一方面可以成为禁军警卫的制高点,另外也可以遮挡一下破旧不堪的民房。

街楼东南角南侧下方的石匾
西四街楼。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而建。其中在西四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和西北角,临街建转角二层楼房二座。东北角街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重建。现存西北角街楼。

西四街楼东南角东侧下方的石匾
元大都下水道遗存。位于西四十字路口地下。修建于元代,是元大都重要的排水设施,也是元大都重要的建筑遗存。此下水道为南北走向,水道宽约1米,深约1.65米,上覆条石,石壁上刻有“致元和元年五月石匠刘三”等字样。
西四东北角街楼,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拆除重建。
以上照片拍摄于2015年前,以下照片拍摄于2016年4月17日。介绍文字多整理自网络。

西四,十字路口西南角,中国地质博物馆,这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地学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中国人自己创建最早的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原址是明末清初大将吴三桂为其宠妾陈圆圆修建的宅邸。
据说,中国地质博物馆外陈列的太湖石是当年陈圆圆的宅邸遗存。
阜成门内大街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部,为城区的交通干道,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阜成门立交桥。因位于阜成门内,因而得名。阜成门为旧时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元称平则门。阜成门内大街成街于元代,当时是元大都的平则门街。到了明朝正统年间,平则门改称阜成门,这条大街改称阜成门街。
清乾隆时期,阜成门街被分成两段,从阜成门至沟沿(今赵登禹路)仍称阜成门街,而从沟沿往东至西四牌楼,称为羊市大街,因为当时这里成了热闹的羊肉集市。
到了民国时期,羊肉市场不复存在,1956年这条大街统称为阜成门内大街。
今天还能找到羊肉市场的影子,那就是以卖珠宝首饰著称的“羊肉胡同”。
广济寺,位于北京城内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西四十字路口西北,西四街楼(新华书店)西面,占地2.3公顷。
广济寺始建于宋朝末年,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初年重建,成化二年(1466)宪宗皇帝下诏命名“弘慈广济寺”。1931年寺院失火焚毁,1935年重建。
广济寺建筑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寺内珍藏许多珍贵文物,如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罗汉造像,康熙时建的汉白玉戒台,乾隆年间的青铜宝鼎等。
天王殿
鼓楼
钟楼
大雄殿
广济寺是中国佛教协会的所在地,是中国佛教事务的活动中心。
阜成门内大街93号四合院
阜成门内大街93号四合院,三进四合院格局。坐北朝南,中院有正厅5间,建筑屋面由石板相叠而成,门窗均为砖砌拱券式,东西厢房各3间。后院北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
阜成门内大街93号四合院建筑格局完整,建筑保存较好。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93号四合院(1965年以前旧门牌是羊市大街41号院)是羊市大街最大的一所宅院,是三进院落加后花园外带东跨院的大型中西合璧四合院。文革中,后花园被夷为平地改成了阜内大街煤铺。

阜成门内大街93号四合院建于民国时期,是民国时期经济学家、收藏家魏子丹所建,后几经易手。解放后被政府没收,成了国际新闻局(后为外文出版社、外文局)宿舍。现在是西城区粮食局使用。

阜成门内大街97号四合院,由东西两院组成,占地2384平方米,古建面积863平方米,以石板相叠的屋顶为特色,是一所典型的北京明清四合院建筑。
阜成门内大街97号西侧门
阜成门内大街97号四合院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使用单位也是西城区粮食局。
附近的胡同
姚家胡同,长184米,均宽4米,南北走向,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西四北头条。因曾经居住姚姓大户人家,明代称姚家小胡同,清代改称姚家胡同。胡同内3号院,是历史学家陈寅格旧居。

西四北头条55号
西四北头条55号,如意门。
西四北头条57号,民国时期门楼。
阜成门内大街129号,是被异地迁建的孟端胡同45号院。
孟端胡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中部,东西走向,东起锦什坊街,西至阜成门南顺城街。孟端胡同45号院落据查是光绪年间镇国公载卓府第的一部分,载卓的祖先是雍正的第6个儿子果郡王弘瞻,因罪被乾隆降为贝勒,从王府迁入了孟端胡同这处院落。孟端胡同卓公府的末代主人辅国公毓铤生于民国四年,因家道败落,1941年,他把整个院子都卖掉了。
新中国成立后,卓公府的一部分变成水利部的宿舍,一部分变成私宅。2002年,孟端胡同45号院成为北京市539座重点保护院落之一,入选理由为“因其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而成为北京目前现存的四合院中的上品。朱门绿廊、高树庭廓、雕梁画栋、青砖碧瓦、百年老树枝繁叶茂”。
孟端胡同45号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位于金融街开发项目中心区。这处拥有近400年历史的精美院落连同拥有800年历史的孟端胡同都被划入北京金融街开发项目的征地范围。
孟端胡同45号院被拆除无非是为了给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腾出地皮。从2004年11月30日晚起,开发商开始拆除孟端胡同45号院。从那之后,拆除的45号院原址上如期建设着规划项目,这个复建的45号院连格局都和原来的不一样,就更别说那些建筑材料了,只有少量是原来院落里的。

阜成门内大街129号
孟端胡同45号院被异地迁建到阜成门内大街历代帝王庙的东侧,院落已经由昔日民宅,变成了高档奢华的宾馆。此处的门牌是“阜成门内大街129号”。异地复建的这个院落看上去很陌生,这里到处都是新的,只有大门前的两个门墩还能让人感到些许沧桑,让人回忆起孟端45号院曾经的历史和百余年来的兴衰。

阜成门内大街129号
胡同和四合院是记录北京城市性格与记忆的基础单位,几十年来,伴随着城市发展而出现的大量建设工程对北京历史城区的肌理造成了持续性破坏。
“迁建”只是给“拆毁”换了个说法,一座座号称“迁建”的四合院最终被拆得“粉身碎骨”,只有部分构件被保留下来用于日后复建,新建筑无论外观还是历史内涵都与原来相去甚远。
历代帝王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