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团城景区
团城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岛,金代为大宁宫一部分。元代称圆坻,亦称瀛洲。至元元年(公园1264年),在其上建仪天殿。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重建,改名承光殿。
团城是一座圆台式砖砌古建筑,城墙高4.6米,周长276米,总面积4500平方米,团城上殿宇堂皇别致,松柏苍劲挺拔。1961年国务院将北海及团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团城西面,临近北海的承光右门,封闭中。北海的南门是团城东面的承光左门。
团城西侧城墙下原有随墙门一座,上建门楼,为衍祥门楼。随墙门封闭。

衍祥门楼
照片中右侧,团城东侧城墙随墙门之上是昭景门楼,左侧是团城东门上出口罩门亭。
团城东、西两侧城墙下各有随墙门一座,上建门楼,东为昭景门楼,西为衍祥门楼。
团城东侧城墙下随墙门,上为昭景门楼。
团城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辽代时,因开挖湖泊堆积泥土日渐形成了水中岛屿,称为“圆砥”。
金灭辽后,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1179年)以琼华岛为中心建造太宁宫,又将挖湖的泥土扩充琼华岛和圆坻,在琼华岛上建造广寒殿的同时,在圆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广寒殿遥遥相对。
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的基础上营建元大都城,选定团城为大内东西两宫的中间地带,团城以东为大内,以西为皇太后的兴圣宫和皇太子的隆福宫。团城遂成了东、西两宫的联系中心。在旧殿基础上兴建了重檐圆顶,十一楹,高11.7米,围27米的仪天殿,岛的四周也围起了石墙,圆坻也改名“圆城”。
历代皇帝都喜欢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建成蓬莱仙境的玉宇琼楼,“一池三山”的格局便成了构筑北海飘渺奇幻的蓝图:北海便是“太液池”,琼岛是“蓬莱”,团城就是“瀛洲”,所以仪天殿也叫“瀛洲圆殿”。当时团城四面环水,东、西、北三面各有桥,东为木桥,西为木吊桥,桥中间有两只大船,每当皇帝过桥上了团城,留守官便移舟断桥,以禁来往。
明代以降,团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重修仪天殿,先后更名为承光殿、乾光殿,以供帝后大臣观灯火之用。东部被填为陆地,西侧建起了金鳌玉蝀大石桥,环岛也砌起了城墙。在古汉语中,园属虚心,团为实心,“圆城”便改称团城。
清康熙八年(1669年),承光殿毁于地震,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对团城大规模扩建,整修城墙,堆叠假山,增建了玉瓮亭、古籁堂、敬跻堂、余清斋、镜澜亭等殿阁,形成了团城现在的格局。后来慈禧太后在承光殿中供奉玉佛,团城又变成了佛堂。
团城东门上出口罩门亭
团城东、西两侧城墙下各有随墙门一座,进入门内,可沿回旋式城砖蹬道到达城顶台面。在两条蹬道的上出口处,各有形制相同的罩门亭一座,均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单檐庑殿顶,三踩斗拱,旋子彩画,面阔一间,进深一间。
在团城上远眺中南海,可见水中亭“水云榭”。此处原为元代太液池中的犀山台旧
址,亭内存有清乾隆帝题字的“太液秋风”石碑,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团城西侧的北海大桥,桥南是中海,桥北是北海。
北海大桥原名金海桥,又叫御河桥、金鳌玉蝀桥,位于北京市北海公园南门西侧,文津街东头,横跨于北海与中海之间。宽8米,长150米。始建于至元元年(1264年),整个桥身如同一条洁白无瑕的玉带,是中国古老堤障式石拱桥的典型。
元代时,北海和中海是皇宫的太液池,太液池的西岸南部是隆福宫,北部为兴圣宫(即今天的中南海大院),东岸有无比辉煌的内宫,太液池中部有一个小岛称瀛洲(今团城)。这里就架设了两座木桥。分东木桥和西木桥,中间一舟船连接,如果把船顺行摆放,两桥畅通;如将船放横,东木桥与西木桥便断行。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重修团城建筑,团城东部被填为陆地,西侧建起了金鳌玉蝀大石桥,环岛也砌起了城墙。
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西海子九孔石桥建成。石桥两端原有明代嘉靖皇帝所建的牌坊,桥西牌坊的匾额是“金鳌”,桥东牌坊的匾额是“玉蝀”,故称“金鳌玉蝀桥”。这座桥为石砌7孔拱券式,中心孔券面有浮雕兽头,原栏板均为平顶方形覆莲柱头望柱。旧时的金鳖玉蝀桥总长156.73米,桥宽9.48米,九个石拱券其净跨径分别为第一、九孔3.2米,第二、八孔3.82米,第三、七孔4.45米,第四、六孔5.1米,第五孔(即中孔)5.74米。八个桥墩厚度相等,均为7.84米,桥墩厚度大于桥孔净跨径,无分水尖墩台,每个石拱券顶都有一螭状吸水兽头,这是该桥独有的造型。
9孔桥拱券中的中孔南北两端有皇帝亲自题写的匾联,南侧上联为:“玉宇琼楼天上下”,下联为:“力壶员峤水中央”。横额:“银潢作界”。北侧上联:“绣縠纹开环月珥”,下联为:“锦澜漪皱焕霞标”。横额:“紫海洄澜”。桥两侧原是汉白玉石栏,方望柱有莲瓣方柱头,栏板为镂空型,上有束竹式寻杖和云拱,下部内外板心有海棠池雕线。
清朝灭亡后,因缺乏维修经费,桥两端木牌坊糟朽严重。1933年又把木牌楼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牌楼。
1954年金鳌玉蝀桥改建,桥名改称北海大桥。牌坊被拆除,拆掉后的两个牌坊,移到了陶然亭公园,在“文革”期间,被当做“四旧”销毁。
改建后的北海大桥,保持了原桥的风格,桥面向南侧即中南海方向扩展,加宽,从9米多加宽到34米,桥身长220米,桥坡度从8%改到2%,桥面改沥青路面,中间的车行道为27米,两边的人行道为3.5米,为9孔,大桥的九孔只保留中间的第五孔能流水畅通,其余的八孔桥洞用砖砌堵死只为装饰之用。
北海公园在文革期间,从1969年到1976年关闭了7年,不对外开放,成了江青的御用花园。为安全起见,1974年把两侧的汉白玉石栏全部拆除,改为高墙式铁栅栏,自此尽失旧观。这也说明即使在文革期间,当政者已经把自己隔离进了铁栅栏。北海大桥北侧即中海一侧常年有警卫站岗,公安和便衣巡视。
团城西门上出口罩门亭,西门封闭。
城台顶面的建筑不多,布置得体,在保持了传统的对称建筑中杂以园林景物错落有致。承光殿为全城台中心,殿南侧有玉瓮亭,殿北侧有敬跻堂,三座建筑构成整个城台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的两侧对称地排列着几组建筑。
玉瓮亭
玉瓮又称“渎山大玉海”,制作于至元二年(1265年)。口呈椭圆形,通高70公分,周长493公分,重约3500公斤,周身浮雕海龙、海马、海猪、海犀等出没于波涛之中,栩栩如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将玉瓮放置琼华岛广寒殿中,传说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明代广寒殿倒塌,玉瓮失落民间。清乾隆十年(1745年)发现后,乾隆皇帝“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玉瓮亭,将玉瓮陈设于亭中配以汉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四十人,各赋诗一首,刻于亭柱之上。
玉瓮厚重古朴,气势雄浑,为元代难得的玉雕精品。
承光殿是团城的主要建筑,元代称仪天殿。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称承光殿。殿里面供奉白玉佛(释迦摩尼佛)。
承光殿
承光殿为全城台的中心,其南有玉瓮亭,其北为敬跻堂,组成了城台的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有古籁堂、余清斋、东庑和西庑等。朵云亭、镜澜亭高踞假山上。整座城台黄瓦红墙。金碧辉煌的古建群间,遍植了数十株苍松翠柏。
承光殿中间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四面各推出抱厦一间,整个平面呈十字形。南面有月台一座。正中大殿为方形重檐歇山顶,抱厦为单檐歇山卷棚式,覆以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飞檐翘角。上檐重昂七斗,下檐及抱厦重昂五斗。殿内施大点金旋子彩画。
承光殿建筑结构别致精巧,是北京宫殿中少见的形式。
承光殿
衍祥门楼,团城西侧城墙随墙门之上。
团城城台西侧由南至北依次为:衍祥门楼、西庑殿、余清斋等。
西庑殿
西庑殿
西庑殿和东庑殿,现在是团城艺术馆。
余清斋,檐联:“座挹山光兼水态,窗延秋月与春风。”
亭廊假山杂置其间,余清斋西有回廊与其西侧的沁香亭相连通。
敬跻堂
敬跻堂东西各有假山,山上各置一亭,东为朵云亭,西为镜澜亭。
古籁堂,檐联:“苍官寿客结好友,岸芷汀兰入画图。”
古籁堂
东庑殿,现在是团城艺术馆,当时正举办冬奥申办展。
昭景门楼,团城东侧城墙随墙门之上。
团城城台东侧由南至北依次为:昭景门楼、东庑殿、古籁堂等。
综观整座城台,殿堂碧瓦朱垣,金碧辉煌的古建筑之间,穿插种植着数十棵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苍松劲柏,遮荫蔽日,虬枝各异。
承光殿东侧,巍然屹立着一棵高达20多米的古油松,鳞斑的粗干周长达3.18米。树姿平展奇特,其形如伞,冠圆似盖,苍劲挺拔。相传说是金代所植,至今已是八百多岁的高龄。古松曾为乾隆遮荫纳凉,乾隆就效仿秦始皇游泰山封“五大夫松”的故事,御封团城上的这棵古松为“遮荫候”,开松柏列爵王候之先河。
“遮荫候”的前后,南北各矗立一棵高大的白皮松,它们也是金代所植,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周长达5.1米,就像两位威武的将军守卫在承光殿前后,所以乾隆御封它们为“白袍将军”,并写下了《古栝行》一诗:“五针为松三为栝,名虽稍异皆其齐。牙嵯数株依睥睨,树古不识何人栽。”
“白袍将军”,团城东门上出口罩门亭。
照片拍摄于2015年7月2日、25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