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桥北端就是全园的中心琼华岛,简称琼岛。“堆云”彩绘牌坊后面是永安寺。
琼华岛位于北海公园太液池的南部,岛上建筑依山势布局,高低错落有致,掩映于苍松翠柏中,南面以永安寺为主体,并有法轮殿,正觉殿等。东南面有石桥和岸边相连,有风景如画的景山。
永安桥,建于十三世纪,是连接团城和琼岛的纽带。桥用汉白玉石砌成。桥两端各立牌坊一座,北为“堆云”,南为“积翠”,故为“堆云积翠桥”的嘉名。
“伊人依旧”演奏组合,正在演奏《白桦林》、《啊,朋友再见》。
团城西侧的“金鳌玉蝀”桥,即北海大桥,桥南是中海。
琼华岛西岸
琳光殿
琼华岛西面半山腰甘露殿后的亭子
铜仙承露盘院落
铜仙承露盘是清乾隆皇帝仿汉武帝故事而建。于石座上竖汉白玉蟠龙柱,柱顶端立一双手托盘的铜人,通高6.6米。据记载,汉武帝曾在建章宫神明台置仙人承露盘,用以承接露水,相传用其服药可以长生不老。清乾隆皇帝立此并非为了承露,乃是缀景之物。
撷秀亭
庆宵楼
琼岛的西面有清代皇帝游园时休息、议事或举行宴会的悦心殿,殿后的庆霄楼系乾隆帝陪其母后冬季观看冰上掷球竞技的地方。

酣古堂院落,位于琼华岛西面半山腰。
酣古堂院落
酣古堂
白塔
白塔山亦称琼华岛、琼岛,位于南半部水面,岛为椭圆形,周长880米、高45米,是金代从汴梁(今开封)运大量太湖石堆叠而成的。山顶正中为白塔,依山势建有永安寺建筑群。山南侧有永安桥通团城和园前门。山北隅有仿镇江金山寺的漪澜堂、道宁斋、碧照楼、远帆阁、延楼等。山西坡有琳光殿和阅古楼,山垠有亩鉴室、烟云尽态亭、甘露殿、蟠青室、摄山亭等,景色古雅幽静。山东麓林木成荫,怪石嶙峋,崖洞深邃。白塔与山门、石牌坊至智珠殿、见春亭等一组建筑、风景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燕京八景之一的“琼岛春阴”。
琼华岛西岸
阅古楼
阅古楼平面近似椭圆形,实为两个半圆左右围合而成的上下两层楼,楼形别具一格。
阅古楼内沿墙壁镶嵌着由梁诗正等奉命编次的魏晋以来历代名墨迹的钩摹石刻,共495方,清代帝后常来此阅赏古代翰墨。
楼内四壁嵌满《三希堂法帖》石刻,这些是中国古代书法集成的石刻珍品。
乾隆御笔

分凉阁
分凉阁东侧院门
山下为傍水环岛而建的半圆形游廊,东接倚晴楼,西连分凉阁,曲折巧妙而饶有意趣。
仿膳饭庄“漪澜堂”,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
仿膳饭庄门口的房顶上的燕子窝
雏燕呢喃
琼华岛东侧院落
院中有院
嵌岩室
环碧楼

倚晴楼西侧院门
倚晴楼
倚晴楼

“琼岛春阴”为金代“燕京八景”之一。琼岛春阴碑立于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碑身正面携刻乾隆皇帝御书“琼岛春阴”四个大字。其它三面分别携刻乾隆题诗。
见春亭
古遗堂
琼华古洞
智珠殿南北各有两座成直角而立的牌坊
琼华岛东面,智珠殿高居半月城上。半月城又称般若香台,是一座半圆形的砖城。智珠殿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与城脚下的四柱三楼牌坊同时建成。
琼华岛东面,城脚下的四柱三楼牌坊与后面高居半月城上的智珠殿同时建成。这座牌坊,结构精巧,绚丽夺目,为如意形斗拱,这里是琼华岛东面的一处主要风景点。
牌坊东面是直通北海公园东门的“陟山桥”。
元朝至元年间建了一座石桥,连接东岸。桥上有石渠,可引水上白塔山。
清朝乾隆五年(1740年)拆旧桥,位置南移,建起砖石结构的三孔高拱券桥,取消了桥上石渠,就是现在的陟山桥。
陟山桥
北海公园东门叫“陟山门”。门外一条不长的陟山门街,正对景山公园西门。
北海公园的中心是琼华岛(白塔山),四面环水。和岸上相通的,只有两条路:南面永安桥(堆云积翠),连接南岸(门),东面陟山桥连接东岸(门)。
陟山桥长32米,宽7.1米,建筑面积311.62平方米。桥基础部分为花岗岩砌成,牢固耐腐蚀,桥身和三孔拱券均为烧制青砖砌成,桥上桥面石、仰天石、44根望柱、41块护栏板均为青砂石制成。陟山桥的高大浑厚与颐和园的后山三孔桥有相似之处。
1951年翻新桥面石,添配残缺望柱和护栏板。1974年在望柱和护栏板内侧添加了金属护栏杆,桥面砖石全部更新。
照片拍摄于2015年1月至9月,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