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2016-08-13 07:00:00)
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徐汇校区

南洋公学

钱学森图书馆

执信西斋

分类: 大学情怀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占地面积为355亩。该校区是上海交大整体搬迁至闵行校区前的主校区,也是承载老交大历史的校区,1896年南洋公学始建于此。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简称上交大。最早可追溯到1896年(光绪22年)由清政府创立、盛宣怀督办的南洋公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数个发端之一。南洋公学数易其名,经商部高等实业学堂、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大学堂、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堂多个阶段,于1921年改组为交通大学(Chiao Tung University);而后复遭波折,历交通部南洋大学、交通部第一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至1949年剔去“国立”二字,径称“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1959731日,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上海部分、西安部分分别独立为两所学校,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20057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上海交通大学。
交大徐汇校区是国内唯一跨越三个世纪的大学校园。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交通大学老校门,即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门,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华山路1954号。该校门为原交通大学的校门,朱门碧瓦,为一模仿京城宫殿门的建筑。

19世纪末初建时为木质的牌楼门,匾上横书“南洋公学”四字。校门为单排三间四柱三门,中高侧低,单排立柱上有额枋、斗拱等物,上为歇山屋顶,再上覆瓦顶。顶端的脊上有兽像装饰,檐角饰有透雕花脊,两个望柱之间的额枋上雕饰行云。

       1934年由校友等各方捐助12000元,19356月,由基泰工程司设计,并经国民政府铁道部审核批准,由校友维持的钟山营造厂承建,建成后沿用至今。1985年进行过大修。校门的基座及墙裙采用古朴石材,砌以清水砖墙,并用白石灰勾缝。校门拥有传统中式建筑的梁、枋、斗拱等部件,屋顶饰以彩画。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校门桥

       初建时的校区四面环河,位置在现今校区的东部,徐汇校区的多数历史建筑亦分布于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校门外的校门桥,初建时为木桥,1926年校庆30周年时,1927届校友捐资将其改建为钢筋水泥桥。后因华山路扩建,河渠被填平,但校门桥的栏杆和灯柱至今保留,栏杆上仍镌刻“校门桥”三字。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徐汇校区现今东侧草坪原为露天体育场,建筑环绕四周分布,建于1899年的中院位于草坪北侧,是徐汇校区现存最早的教学楼。后经多次购地扩建,逐步形成今日淮海西路、华山路、广元西路、番禺路间的校区格局。其中,南洋公学时期建筑及交通大学工程馆、新上院分别位列第二、四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徐汇校区共有5个校门,校区西侧为宿舍区,南洋公学初建时学生居住于上院,后在校区西侧修筑有执信西宅作为宿舍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南洋公学界碑、石碾和荣熙泰先生铜像基座,位于交通大学老校门内老图书馆旁的草坪上。

南洋公学界碑和石碾,1985年发掘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南角,现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大门内,闵行校区东大门内亦有复制品。

         界碑为花岗岩质,长190厘米、宽33厘米、厚14厘米,上书”南洋公学”四字,为建校时所埋下。

       石碾亦为花岗岩质,直径76厘米,长126厘米,重约2-3吨,一侧有“南洋公学工程备用”字样,为建校时平整地面所用。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荣熙泰先生铜像基座,上面刻着交大老校长唐文治著“荣熙泰先生铜像记”的碑文。

1916年恰逢交通大学建校20周年,交通大学1916届毕业生遂发起社会各界及师生共同捐资建造图书馆。经过唐文治校长的努力,黎元洪大总统指示交通部拨款3万元,其余资金则依靠社会各界及师生校友的捐赠。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遵循父亲荣熙泰(字文治)“立身、齐家、睦族、爱乡”的遗训,不遗余力地捐资助学。此次荣氏兄弟向交通大学捐赠了1万银元巨款,并购买大量图书捐入馆藏。

       在募集到5万多元资金后,老图书馆于1918220日破土动工,至19191010日建成。交通大学最终共花费资金8万多元,余额都用于采购书籍。因为荣氏兄弟捐资最多,所以根据筹建章程,由荣氏筹资建荣熙泰的铜像于图书馆的东侧。1919年唐文治应邀写了“荣熙泰先生铜像记”,镌刻在基座上,以作纪念。

       抗日战争爆发后,交通大学校址被日军占领,荣熙泰铜像被日军毁坏、掠夺,只剩下石质基座可供后人凭吊。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老图书馆由1916届毕业班同学发动各界人士和师生捐款建造,荣氏兄弟捐款最多。于1918220日开工,19191010日竣工,工程投资8万多元。建筑为一三层洋房,有代表西方古典主义的科林斯柱式,细部雕刻、山花及色彩运用则为巴洛克式。图书馆内设有杂志阅览室、普通阅览室、自修室、陈列室及研究室等。1934年,交通大学前校长唐文治、叶恭绰、凌鸿勋、蔡元培等人及校友又募集资金在图书馆东部建造面积为550平方米的书库一座,可藏书20万册。图书馆建筑面积为2687平方米。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老图书馆原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舍,包兆龙图书馆建成后不再作为图书馆使用,但作为校史遗迹,建筑上方仍保留“图书馆”字样。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及上海交通大学档案馆馆舍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校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中院,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大草坪北侧的一栋教学楼,建成于1899年夏。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中院为一幢三层长方形建筑,外为砖墙,采用西方复古主义风格,占地面积为2313平方米,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中院由时任南洋公学总理的何嗣琨主持修建、监院福开森设计并督造,建设造价规元49,9262钱,初建时有83间房。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是时,中院一楼有主任室、教员休息室、化学实验室、化学讲堂、膳厅等,二楼为约可容纳30人的教室,三楼为教室和学生宿舍,需要时可改造为教室。二楼教学楼则先后用于中院、师范班、特班、政治班等的教学,后来则长期用作数学系和化学系的教室及办公室,东侧还有工程制图大教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蔡元培1901年受聘为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曾住在中院360号。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1963年、1999年中院两度大修,至今仍在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中院为上海交通大学最早的教学楼,也是中国人创办的近代高校中仍在使用的教育建筑中最为古老的。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中院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中院西北立面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中院北立面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新中院,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北角,落成于1910年,现作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馆舍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新中院新中院为传统砖木结构外廊式建筑,采用康白渡式风格(compradoric style,“买办风格”),楼高2层,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平面为方形,中间有天井。建筑墙面为青砖,以红砖为腰线,四围有走廊。初作为男生宿舍使用,最初入住的是附中学生,后来改为学校低年级学生的宿舍。抗日战争中,日本的同文书院进驻,日本宪兵住在新中院。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院被加以改造,成为院系办公场所。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董浩云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其子董建华,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闵行校区各有一座中院,新中院的名称则是相对徐汇校区中院而来。此外,闵行校区今东中院,即原E教学楼,曾暂定命名为“新中院”。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新中院建筑前方有一船锚。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铁木工厂旧址(玻璃房子)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铁木工厂旧址(玻璃房子)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工程馆,位于徐汇校区北部、新上院和包兆龙图书馆北侧。落成于1932年,由张元济、王清穆、唐文治、蔡元培、陆梦熊等人募资兴建,设计者为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工程馆是一座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外立面为深褐色,突出白色壁柱的竖线条。2004年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1930年12月由铁道部批准工程馆建设,馥记公司以23万8千两承建该工程,1932年1月竣工。

1947年,为纪念老校长叶恭绰之功绩,工程馆曾改名为“恭绰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为现名。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工程馆为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共有二层,平面呈“口”字形,中间有天井,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面积11,007平方米。底层有锅炉房,并有机械、水利、材料、电气、金工、标本等实验室,上层有教室、模型室、仪器室、演讲厅、绘图室和教师休息室等。

1960年进行加层改造,总面积达到12,898平方米,具备实验、教学、办公功能。

       2011年5月份工程馆曾进行大修并于10月15日重新投入使用。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新上院

上院为原南洋公学建筑,原址在今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于1900年,并于1954年拆除重建为新上院 

与中院一样,上院系在盛宣怀筹办创立南洋公学前与美国人福开森一同筹划设计,1900年建成。当时南洋公学设立三院,为外院(后改为附属小学堂)、中院(中学)及上院(大学)。建筑起初要给上院的学生使用,故也称作“上院”。但上院建筑建好了,上院却决定缓办,后只得作为北洋大学铁路四班和预科班的教室,后来也作为一些专业训练班的教室和行政机构用房。李叔同、凌鸿勋、黄炎培、邵力子、邹韬奋、陆定一等著名人物曾在此学习。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新上院

上院为一座“山”字形三层楼房,属英国文艺复兴式风格,有拱券长外廊,外墙以断山花为装饰,并有法国券式门窗。楼中部顶层有钟楼,底层有礼堂,是南洋公学的大学部,另有教室、实验室、办公室、食堂、学生宿舍。楼长60米,后方三幢楼房每幢纵深约30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造价82,908两银元。楼前有半圆形花坛,中央树立旗杆,常飘扬五色旗或校旗。钟楼与1891年所建的上海海关大楼钟楼相似,内设大钟直径6尺,为当时沪西唯一的标准钟。

1926年,上院礼堂更名为“文治堂”,以纪念唐文治。该礼堂可容纳500人,常用于放映电影、举行校庆典礼、辩论会、名人演讲、学术报告、新生茶话会、募捐会等活动。上方还有月楼,可容纳一二百人。严复、孙中山、张元济、陈独秀、恽代英、蔡元培、黄炎培、马寅初、章太炎、陈果夫等人曾在此发表过演讲。后因此礼堂狭小,不能满足需要,就建设了大礼堂,也称文治堂;上院的文治堂则改称“旧文治堂”,新建的大礼堂则称“新文治堂”。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1953年上院年久失修,屋架墙壁倾斜严重。且保险公司不再续保,学校遂报教育部拆除并在原址修建新上院。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有上院和东上院各一座,名字源于徐汇校区上院(及新上院),作为教学楼使用。

       2012年后,新上院作为包兆龙图书馆整修后的图书室使用,现在挂牌图书馆(社科馆)。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新上院于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新上院为一座中国古典主义样式的建筑,主体结构遵循苏联建筑风格,立面多以民族纹饰装饰。总平面呈工字型,面积为9746平方米。高五层,其中一二层为实验室,三层以上为教室,主楼后部有若干阶梯教室与活动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新上院西立面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交通大学体育馆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为中国高校最早建立的体育馆之一,由交通大学上海学校主任张铸发起并建成于1925年。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面积为2,957平方米,共有三层,底层有办公室、浴室、乒乓球室和小型游泳池,二层为室内篮球场,南侧有小型舞台,三层有室内跑道,也可作球赛看台。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总办公厅

总办公厅也称容闳堂,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1933年建成。该楼建筑面积为2,121平方米,共有62间房,造价为131,836.07元,为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行政中心。建筑采用西方仿古典主义式样,以赭红色为主色调。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总办公厅东立面
      总办公厅的设计师为庄俊,门额上的“总办公厅”四字为胡汉民所题写。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1930年代,交通大学的上院、中院皆以用作教学,缺乏行政用房,学校遂决定修建办公楼,时任校长的黎照寰请1929年曾在交通大学任教的上海著名建筑师庄俊进行设计。

1932年4月28日,交通大学向铁道部申请10万元国币的款项,以在体育馆北面修建总办公厅。5月17日铁道部复函照准,但因“部款支绌”,一时难以筹措,遂同意学校贷款开工,并将所耗资金列入当年度经费预算的“临时”门。学校并向铁道部呈报了建筑设计图样和报价单,得到认可。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1932年11月,总办公厅奠基,奠基石文字由铁道部部长顾孟余题写。关于楼名,校方办公会为纪念容闳博士,决定定名为“容闳堂”,但铁道部不认同,后经校方解释,铁道部表示同意。于是新建的办公楼上有“容闳堂”和“总办公厅”两个名称。1936年4月8日交通大学40周年校庆时,曾在容闳堂二楼揭幕和容闳先生铜像,后该铜像陈列于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1933年3月6日,承建方宣布竣工,1933年3月30日上午9时半举行落成典礼,由管理学院院长钟伟成报告建设经过,建筑师庄俊授钥,容闳家属代表剪彩,校长黎照寰发表讲话。落成后,庄俊对建筑进行了检查并发现不少问题,呈报学校并要求改正后,6月16日方验收通过。

   WenGe期间,总办公厅曾被改名为“反修楼”。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总办公厅北立面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总办公厅北立面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烈士纪念墓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英烈群雕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五卅纪念碑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交通大学日晷始建于1925年,后于1988年重建,现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大草坪南侧,正面刻有“与日俱进”四字。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1925927日乙卯级同学毕业十周年返校时,曾于大草坪南侧修筑日晷台一座,背后刻有捐赠者姓名。1938级校友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时重建,今在上方放置有现代日晷仪。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台湾新竹国立交通大学校园中亦有交通大学日晷台的复制品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大礼堂位于校园西部,也称“文治堂”,建于1949年。该建筑总造价38万元,建筑面积为2,913平方米,为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院原有文治堂作为礼堂,但抗日战争结束后,该礼堂已经难以满足需要。学校理事会遂决定新建一座大礼堂,并将之命名为“新文治堂”,原文治堂则称作“老文治堂”。1947年夏季新文治堂奠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完工。该礼堂是学校举办会议、演讲和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大礼堂
       原名新文治堂,为纪念前校长唐文治掌校之功绩而命名。1946年交通大学同学会推赵曾珏学长组织筹委会,募集资金建造,承包的大元建筑公司主管人、建筑师均为校友。1947112日奠基,1949年落成。原奠基石由校友吴敬恒(稚晖)题写)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执信西斋为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西侧的一座学生宿舍,始建于1929年。初名西新宿舍,为纪念国民革命先驱朱执信而定名为执信西斋。

执信西斋始建于192981日,于1930120日完工,328日举行了落成典礼。为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中间高三层、两翼高二层,总体布局构成U形。砖木结构、外墙红砖白缝。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共计卧室152间、可容纳304位学生。造价70300两银,由校长孙科奠基,设计师为范文照。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合并沪平唐诸校成立新的国立交通大学,校务由当时的副校长黎照寰主持。由于在校学生增多,加上新设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更为增加,且先前学生宿舍上院建筑年久失修,故决定在学校西侧空地修筑宿舍。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执信西斋建成时设施相对其他宿舍较为完备。宿舍为二人间,环境宽敞,并在楼下配有阅报室及交谊室。受到学生欢迎及各界赞誉,落成之时亦受到沪上报章报道。当时的在校生曾在校刊上撰文称赞。最早入住的1930届学生更为感谢学校修建宿舍,捐款在执信西斋前修筑饮水思源碑,后成为交大标志纪念物之一。

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校长黎照寰为孙中山好友,将执信西斋辟为临时病房以协助宋庆龄、何香凝建立的国民伤兵医院。淞沪抗战期间的十九路军伤兵多通过虹桥路送入执信西斋救治。此时执信西斋住宿的学生暂往西宿舍及上院。

其后一直作为学生宿舍使用,钱学森等交大校友均曾在执信西斋居住。但在改建之前的很短一段时间曾作为院系办公室和教师宿舍使用。

2001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翻修,现作为研究生宿舍使用,又名第一宿舍。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饮水思源为一座铸有交通大学校徽的纪念碑,位于执信西斋的喷水池中央。最早修建于1933年,现址为1979年重建的复制品。

纪念碑上方铸有80齿的交通大学校徽。其基座为水泥制大理石贴面,正面刻有当届学生陈汝善之父题写的“饮水思源”,下方刻有“民十九级建赠”,背后刻有1930届全体116名同学的姓名。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1979年重建后,纪念碑以罗汉松和玉桂衬托,并在前方修筑了喷泉,背后改刻“一九七九年重建”。

         执信西斋竣工后,1930届学生曾在此居住一个学期。毕业时该届学生决定捐款在他们印象最深的执信西斋前修建一座喷水池,以纪念母校培育之恩。该纪念碑的建造由王宗阳、孙家谦两名1930届同学负责,最初曾计划塑成人像图案,后改成校徽的立体样式,水从轮齿间喷出。最终于1933年春竣工,耗资大洋800元。

       193342日下午2时半举行了落成典礼,期间正值建校37周年及工业铁道展览会。黎照寰校长以及1930届的孙家谦等30名同学出席了落成仪式。

          该纪念碑随后成为了交大纪念品和刊物中常见的形象,逐步成为交通大学的标志建筑物之一,校徽也渐渐深入人心。目前继承交通大学的五校多在校园中放置饮水思源碑的复制品。

         上海交通大学在1995年制定校训时亦参照饮水思源碑制定了“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执信西斋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执信西斋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执信西斋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200268日,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法学院。2007年,法学院接受美国廖凯原基金会捐赠3000万美元。次年920日,法学院易名为“凯原法学院”。 2013年9月,凯原法学院整体搬迁至徐汇校区。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交通大学铁生馆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钱学森图书馆位于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于201066日奠基,201112钱学森100周年诞辰时开馆。该馆总用地面积为8,9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陈展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共有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钱学森图书馆其中第一层设有第一、第二展厅,第二层设有第三和第四展厅。这四个展厅依据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专题。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上海交通大学校徽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历史影像,交通大学老照片,照片中可见老图书馆。

       现实照片拍摄于2015年2月18日(除夕)下午。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