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旧址建筑群


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南洋公学钱学森图书馆执信西斋 |
分类: 大学情怀 |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华山路1954号,占地面积为355亩。该校区是上海交大整体搬迁至闵行校区前的主校区,也是承载老交大历史的校区,1896年南洋公学始建于此。

交通大学老校门,即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门,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华山路1954号。该校门为原交通大学的校门,朱门碧瓦,为一模仿京城宫殿门的建筑。
19世纪末初建时为木质的牌楼门,匾上横书“南洋公学”四字。校门为单排三间四柱三门,中高侧低,单排立柱上有额枋、斗拱等物,上为歇山屋顶,再上覆瓦顶。顶端的脊上有兽像装饰,檐角饰有透雕花脊,两个望柱之间的额枋上雕饰行云。





南洋公学界碑和石碾,1985年发掘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南角,现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大门内,闵行校区东大门内亦有复制品。

1916年恰逢交通大学建校20周年,交通大学1916届毕业生遂发起社会各界及师生共同捐资建造图书馆。经过唐文治校长的努力,黎元洪大总统指示交通部拨款3万元,其余资金则依靠社会各界及师生校友的捐赠。

老图书馆由1916届毕业班同学发动各界人士和师生捐款建造,荣氏兄弟捐款最多。于1918年2月20日开工,1919年10月10日竣工,工程投资8万多元。建筑为一三层洋房,有代表西方古典主义的科林斯柱式,细部雕刻、山花及色彩运用则为巴洛克式。图书馆内设有杂志阅览室、普通阅览室、自修室、陈列室及研究室等。1934年,交通大学前校长唐文治、叶恭绰、凌鸿勋、蔡元培等人及校友又募集资金在图书馆东部建造面积为550平方米的书库一座,可藏书20万册。图书馆建筑面积为2,687平方米。


中院,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大草坪北侧的一栋教学楼,建成于1899年夏。



是时,中院一楼有主任室、教员休息室、化学实验室、化学讲堂、膳厅等,二楼为约可容纳30人的教室,三楼为教室和学生宿舍,需要时可改造为教室。二楼教学楼则先后用于中院、师范班、特班、政治班等的教学,后来则长期用作数学系和化学系的教室及办公室,东侧还有工程制图大教室。

蔡元培1901年受聘为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曾住在中院3楼60号。
新中院,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东北角,落成于1910年,现作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馆舍使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院被加以改造,成为院系办公场所。2003年,改作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董浩云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其子董建华,曾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工程馆,位于徐汇校区北部、新上院和包兆龙图书馆北侧。落成于1932年,由张元济、王清穆、唐文治、蔡元培、陆梦熊等人募资兴建,设计者为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

工程馆是一座现代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外立面为深褐色,突出白色壁柱的竖线条。2004年列入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1930年12月由铁道部批准工程馆建设,馥记公司以23万8千两承建该工程,1932年1月竣工。
1947年,为纪念老校长叶恭绰之功绩,工程馆曾改名为“恭绰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为现名。

工程馆为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共有二层,平面呈“口”字形,中间有天井,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面积11,007平方米。底层有锅炉房,并有机械、水利、材料、电气、金工、标本等实验室,上层有教室、模型室、仪器室、演讲厅、绘图室和教师休息室等。
1960年进行加层改造,总面积达到12,898平方米,具备实验、教学、办公功能。

上院为原南洋公学建筑,原址在今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于1900年,并于1954年拆除重建为新上院。
与中院一样,上院系在盛宣怀筹办创立南洋公学前与美国人福开森一同筹划设计,1900年建成。当时南洋公学设立三院,为外院(后改为附属小学堂)、中院(中学)及上院(大学)。建筑起初要给上院的学生使用,故也称作“上院”。但上院建筑建好了,上院却决定缓办,后只得作为北洋大学铁路四班和预科班的教室,后来也作为一些专业训练班的教室和行政机构用房。李叔同、凌鸿勋、黄炎培、邵力子、邹韬奋、陆定一等著名人物曾在此学习。

新上院
上院为一座“山”字形三层楼房,属英国文艺复兴式风格,有拱券长外廊,外墙以断山花为装饰,并有法国券式门窗。楼中部顶层有钟楼,底层有礼堂,是南洋公学的大学部,另有教室、实验室、办公室、食堂、学生宿舍。楼长60米,后方三幢楼房每幢纵深约30米,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造价82,908两银元。楼前有半圆形花坛,中央树立旗杆,常飘扬五色旗或校旗。钟楼与1891年所建的上海海关大楼钟楼相似,内设大钟直径6尺,为当时沪西唯一的标准钟。
1926年,上院礼堂更名为“文治堂”,以纪念唐文治。该礼堂可容纳500人,常用于放映电影、举行校庆典礼、辩论会、名人演讲、学术报告、新生茶话会、募捐会等活动。上方还有月楼,可容纳一二百人。严复、孙中山、张元济、陈独秀、恽代英、蔡元培、黄炎培、马寅初、章太炎、陈果夫等人曾在此发表过演讲。后因此礼堂狭小,不能满足需要,就建设了大礼堂,也称文治堂;上院的文治堂则改称“旧文治堂”,新建的大礼堂则称“新文治堂”。

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有上院和东上院各一座,名字源于徐汇校区上院(及新上院),作为教学楼使用。

新上院于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总办公厅也称容闳堂,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1933年建成。该楼建筑面积为2,121平方米,共有62间房,造价为131,836.07元,为三层钢筋混凝土建筑,是上海交通大学的行政中心。建筑采用西方仿古典主义式样,以赭红色为主色调。

1930年代,交通大学的上院、中院皆以用作教学,缺乏行政用房,学校遂决定修建办公楼,时任校长的黎照寰请1929年曾在交通大学任教的上海著名建筑师庄俊进行设计。
1932年4月28日,交通大学向铁道部申请10万元国币的款项,以在体育馆北面修建总办公厅。5月17日铁道部复函照准,但因“部款支绌”,一时难以筹措,遂同意学校贷款开工,并将所耗资金列入当年度经费预算的“临时”门。学校并向铁道部呈报了建筑设计图样和报价单,得到认可。

1932年11月,总办公厅奠基,奠基石文字由铁道部部长顾孟余题写。关于楼名,校方办公会为纪念容闳博士,决定定名为“容闳堂”,但铁道部不认同,后经校方解释,铁道部表示同意。于是新建的办公楼上有“容闳堂”和“总办公厅”两个名称。1936年4月8日交通大学40周年校庆时,曾在容闳堂二楼揭幕和容闳先生铜像,后该铜像陈列于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
1933年3月6日,承建方宣布竣工,1933年3月30日上午9时半举行落成典礼,由管理学院院长钟伟成报告建设经过,建筑师庄俊授钥,容闳家属代表剪彩,校长黎照寰发表讲话。落成后,庄俊对建筑进行了检查并发现不少问题,呈报学校并要求改正后,6月16日方验收通过。

总办公厅北立面

交通大学日晷始建于1925年,后于1988年重建,现位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大草坪南侧,正面刻有“与日俱进”四字。

1925年9月27日乙卯级同学毕业十周年返校时,曾于大草坪南侧修筑日晷台一座,背后刻有捐赠者姓名。1938级校友毕业五十周年返校时重建,今在上方放置有现代日晷仪。


大礼堂位于校园西部,也称“文治堂”,建于1949年。该建筑总造价38万元,建筑面积为2,913平方米,为两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执信西斋为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校园西侧的一座学生宿舍,始建于1929年。初名西新宿舍,为纪念国民革命先驱朱执信而定名为执信西斋。
执信西斋始建于1929年8月1日,于1930年1月20日完工,3月28日举行了落成典礼。为一座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中间高三层、两翼高二层,总体布局构成U形。砖木结构、外墙红砖白缝。建筑面积4397平方米,共计卧室152间、可容纳304位学生。造价70300两银,由校长孙科奠基,设计师为范文照。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合并沪平唐诸校成立新的国立交通大学,校务由当时的副校长黎照寰主持。由于在校学生增多,加上新设土木工程学院学生更为增加,且先前学生宿舍上院建筑年久失修,故决定在学校西侧空地修筑宿舍。

执信西斋建成时设施相对其他宿舍较为完备。宿舍为二人间,环境宽敞,并在楼下配有阅报室及交谊室。受到学生欢迎及各界赞誉,落成之时亦受到沪上报章报道。当时的在校生曾在校刊上撰文称赞。最早入住的1930届学生更为感谢学校修建宿舍,捐款在执信西斋前修筑饮水思源碑,后成为交大标志纪念物之一。
1932年发生一·二八事变,校长黎照寰为孙中山好友,将执信西斋辟为临时病房以协助宋庆龄、何香凝建立的国民伤兵医院。淞沪抗战期间的十九路军伤兵多通过虹桥路送入执信西斋救治。此时执信西斋住宿的学生暂往西宿舍及上院。
其后一直作为学生宿舍使用,钱学森等交大校友均曾在执信西斋居住。但在改建之前的很短一段时间曾作为院系办公室和教师宿舍使用。
2001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翻修,现作为研究生宿舍使用,又名第一宿舍。

饮水思源为一座铸有交通大学校徽的纪念碑,位于执信西斋前的喷水池中央。最早修建于1933年,现址为1979年重建的复制品。
纪念碑上方铸有80齿的交通大学校徽。其基座为水泥制大理石贴面,正面刻有当届学生陈汝善之父题写的“饮水思源”,下方刻有“民十九级建赠”,背后刻有1930届全体116名同学的姓名。

1979年重建后,纪念碑以罗汉松和玉桂衬托,并在前方修筑了喷泉,背后改刻“一九七九年重建”。

钱学森图书馆位于徐汇区华山路1800号(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于2010年6月6日奠基,2011年12月钱学森100周年诞辰时开馆。该馆总用地面积为8,9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960平方米,陈展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共有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


钱学森图书馆其中第一层设有第一、第二展厅,第二层设有第三和第四展厅。这四个展厅依据顺序分别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科学技术前沿的开拓者》、《人民科学家风范》和《战略科学家的成功之道》四个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