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漪桥靠近南如意门,位于昆明湖南端与长河交汇处,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这里是从水路进入清漪园/颐和园的必经之地,因而又有“绣漪桥水津门”之称。

绣漪桥外原有水闸,平日有闸军看护,专门负责帝后来园时开启闸门。由于昆明湖的水位高于长河,闸门打开时湍急的湖水流入长河,每次都需要纤夫用绳索将画舫牵入湖中。
绣漪桥是一座单孔高拱汉白玉石桥,造型优美,与西堤上的玉带桥十分相似。但是高度更高,是园中最高的桥梁。桥洞上方有“绣漪桥”桥额,两侧镌刻有对联,南面为:“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 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北面为“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 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都是乾隆御笔题写。
在绣漪桥上北望昆明湖
沿颐和园东堤走近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

廓如亭


廓如亭

廓如亭内悬挂之匾的内容为乾隆御制诗和古典名著的摘抄


镇水铜牛,安卧在廓如亭北面的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镀金,称为“金牛”,被喻为牛郎化身。牛背上刻有乾隆手书《金牛铭》
。《金牛铭》上写道:“金写神牛,用镇悠永。……敬兹降祥,乾隆乙亥”。
在昆明湖西岸有一处被喻为织女化身的耕织图,与铜牛隔着昆明湖遥遥相望,这两个景观的来历也缘于牛郎织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乾隆皇帝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传下御旨,要把御园修成“天上人间”,那佛香阁要建得雄伟华丽,象征着天宫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宽阔,好比天河,并在湖(河)的东西两侧修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织图。铜牛的身子朝东,头朝西,正好对着织女图,这样一来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织女(耕织图),地上有牛郎(铜牛),遥遥相望。
十七孔桥东端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位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东接东堤,西连南湖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东端桥头石雕异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