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塔胡同位于西四牌楼附近,因胡同东口(通西四南大街)的砖塔而得名。
胡同之称始于元大都,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砖塔胡同有文字记载。而且,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砖塔胡同都有文献可考,这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它就是北京的胡同的“根”。

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一直是京城娱乐中心之一,即所谓"勾阑"、"瓦舍"之所,全盛时胡同里有十数家戏班。
在清代,砖塔胡同曾经作为神机营所辖右翼汉军排枪队的营地,以后一直是曲家聚集的地方。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砖塔胡同成为进攻据此地不远的西什库教堂的义和团组织的总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后对砖塔胡同造成了很大破坏,各大戏班纷纷逃离,自此砖塔胡同作为京城娱乐中心开始走向衰落,逐渐成为民居。
砖塔胡同所属的街区,元、明两代叫咸宜坊。其南有粉子胡同,今天还叫这个名字。“粉子”亦妓女的名称。砖塔胡同与妓业也有关联。清代属宣南的“八大胡同”之前的“红灯区”。
虽然砖塔胡同得名于砖塔,出名于砖塔,但现存之砖塔却早已非元代原物。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和民国期间都曾经对砖塔进行过大规模的整修重建。
这座青砖古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元明时期多部古籍古戏剧中提到这条砖塔胡同和万松老人及此砖塔。这座原七级后加高到九级的密檐砖塔,是仅存到今天的坐落在市区的惟一的一座砖塔。
砖塔,早在元代《析津志》就有文字记载,称它为“羊市塔”,注明是“砖”。证明元代时,此塔还在羊市内,旁边很可能尚未形成砖塔胡同。羊市砖塔是为一位法名“行秀”的老僧建造的。行秀高僧自称“万松野老”,饱读诗书,博学多才。蒙古破金,尚未建立元朝时,老人居住在原中都燕京城内的从容庵,收中书令耶律楚材为徒三年,教诲其徒曰:“以儒治国,以佛治心”。耶律楚材是燕京人,在辅佐成吉思汗时,秉承“以儒治国”方略,使这位大汗减少对人民的杀戮,因此他与万松老人心心相印。万松老人逝世后,被葬于燕京北郊,建塔曰“万松老人塔”。就是后来位于羊市的这座砖塔。

元大都建成后,砖塔被圈进新城,成为城中塔。万松老人生前虽然是位受人尊敬的高僧,但身后掩埋骨理的砖塔,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损坏。
后此塔渐渐无人问津,明代时,有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而出,再以后居住于此的人开起了酒食店。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有一个叫乐庵的游僧,从南方游历至京城,当他看到这处于酒食店中的万松老人塔时,顿时醒悟,于是便募捐将此塔买下,大加翻修后,长居此中守护砖塔。乐庵死后,砖塔便草荣其顶,破旧不堪。

到了清代,万松老人塔又一次陷入囹圄,又被人囚进住宅中。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奉敕按照原来的规模重修。
到了民国时代,砖塔又一次遭到到劫难。这回是被一家羊肉铺占了,砖塔塔院成了羊圈。杀生取羊命,全在万松老人塔下进行。

砖塔塔院门楼石额“元万松老人塔”,题首“民国十六年重修“,落款”番禺叶恭绰敬题”。
民国16年(1927年),时局动荡中,万松老人塔险些被变卖。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成立“万松精舍”,筹资重修,志在文保,这一次重修,在塔东侧开山门。

20世纪90年代后,万松老人塔成为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砖塔塔院地址是西四南大街41号
古老的砖塔小院几经重修,直到2014年作为正阳书局分号“砖读”阅读空间对外开放,传播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朴、京味浓厚的砖塔小院

礼乐家声传,诗书世泽长。
院子里是北京门联集萃图片展示
万松老人塔
无事可静坐,闲情且读书。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来自老宅院的老门板、老门墩,老宅已无存。
北京人的老规矩
旧门板
院里,屋里,从家具到陈设,随处都是老东西,其中很多都是从各个拆迁的胡同院落淘来的。

正阳书局的老板崔先生,祖上官宦之家,六代世居北京,是个酷爱北京历史文化的80后小伙子,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栏目曾有对崔先生的专访。
感谢所有尽一己之力,去保护一个城市记忆的人们。
砖塔胡同内的长园宾馆
砖塔胡同内的老四合院
砖塔胡同是北京最老的胡同之一,胡同两侧建筑已面目全非,但胡同肌理尚存。
现在的砖塔胡同,早就铺上柏油路面,大树所剩无几了。从砖塔脚下进胡同,两侧除了民国时代的三合院、四合院,几所很有气派的大宅,也有五十年代的红砖灰瓦顶宿舍楼,六、七十年代的简易楼,八十年代的商用楼。
胡同里的古树国槐。
1927年刘少奇随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北平,暂住在砖塔胡同四眼井10号的同事家里。

砖塔胡同68号关帝庙旧址

关帝庙,建立年代不详,属私建。

关帝庙山门坐南朝北,门额为“古刹护国关帝庙”。
过去每年农历六月二十日砖塔胡同关帝庙要举行庆祝关帝诞辰的活动,届时家住附近的信徒都要前来敬香,庙内和尚诵经鸣钟,热闹非凡。
砖塔胡同84号(原61号),如今的院门朝西。
这里是鲁迅旧居所在地,不是“旧居”。鲁迅住过的3间北房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拆除重建,东、西厢房也都已不是原先的建筑,各处房屋之间只有一条狭窄的过道,院子已不成其院子了。
鲁迅自1912年5月因在教育部任职而来到北平,共住过4处地方。开始时住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后与家人迁入八道湾胡同的新宅。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于当年8月2日携妻子朱安暂时迁至砖塔胡同61号居住。
这是一个很小的院子,其中总共只有二十多平方米的3间北房是鲁迅的住处。西面是朱安的卧室;东面一间留给鲁迅的老母亲;中间的堂屋则是鲁迅的房间了。白天,这堂屋可充当会客室和大家吃饭的地方,因此摆着一张小八仙桌;晚上,鲁迅就在这里写作,靠墙的一张木板床是他睡觉的地方。与八道湾那宽敞的居住环境相比,这里的条件实在太差了。

84号门旁是“砖塔居委会便民商店”
鲁迅在砖塔胡同仅居住了九个多月,便校勘了《嵇康集》,编定了《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并连续创作了小说名篇《祝福》及《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等。
其间,鲁迅还四处奔波,试图寻觅一处较好的住房。1924年5月25日,他与朱安迁居阜成门内西三条,就此离开砖塔胡同。
鲁迅的这处旧居所在地现在的门牌是84号。若由东口进入砖塔胡同,东西方向的道路基本是直的,惟在这个院子的西北角上开始向南拐弯,接着又拐向西面。经多年变迁,小院已经完全变了模样,原先朝北的院门被堵上,成为一间屋子,在这屋子南面又朝西开了一个小门,门两侧搭建了一些临时房屋。
自这里西行不远,便是原来张恨水故居所在地。
砖塔胡同43号(今95号),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曾居住在并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现在那里已变成了住宅楼。

1922年1月至7月间,时年24岁的老舍住在砖塔胡同南面的缸瓦市基督教堂里,他是新受洗的基督教徒,北京土著,当时的身份是教堂举办的主日学校的主任。他喜爱北京的每一条胡同,砖塔胡同是他日常行经之地。后来他在济南的齐鲁大学教书。

一九三三年,老舍写了一部以小公务员为主人公,以西单、西四一带为地理背景的小说,这部小说是《离婚》。小说里,热心人张大哥为同事老李找到一处住房:“房子是在砖塔胡同,离电车站近,离市场近,而胡同里又比兵马司和丰盛胡同清静一些,比大院胡同整齐一些,最宜于住家
... ...”
照片拍摄于2015年上半年和2015年6月12日、2016年4月17日,介绍文字整理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