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介绍中华圣经会旧址、中华圣公会教堂旧址、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旧址。
因历史的原因,这些曾经辉煌的教堂早已经不用于礼拜,甚至其今日之用途也许和基督教已经没有任何关系。幸运的是,这些教堂建筑还存在着,而许多与它们同类的教堂建筑在过去60多年间,或者先因国家政治而消亡,或后因城市建设而拆毁。
北京教堂是指在北京的基督教教堂,包括天主教堂和基督教新教教堂。基督教在北京属于外来宗教,教堂的数量远远不及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宫观,但北京教堂大多是建筑精美的历史建筑,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30年代为北京教堂全盛时期,北京全境有教堂愈80座,此外还有大量由教会设立的中学、大学、医院、图书馆等具有基督教文化特色的建筑。教堂和基督教会建筑是老北京建筑具有独特风味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华圣经会旧址

中华圣经会旧址,位于东城区东单北大街21号,路西。建筑东、西立面中央都为三开间、两层通高之柱廊,海棠角方石柱,横梁处有雀替,檐下梁头做成石兽形向外伸出。柱廊两端的墙面一、二层都开有大窗,全楼纱窗都是钢框铜丝纱网,金属窗框外安有安全铁栅。
圣经会是一个专门印刷发行基督教圣经的机构,虽不是基督教的一个宗派,却是传播基督教必不可少的机构。1923年,以美国圣经会名义在北京购得一块私人地产,得到美国马里兰州圣经会的捐款。1927年拆除地上的旧建筑,8月1日举行奠基典礼。1928年秋,圣经会会所建成,成为华北分销圣经之中心。

该建筑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建筑占地1826平方米,平面为矩形,整个建筑下面为一米高的台基,周围有中国传统式样的石栏杆。一、二层主要房间都是一个大厅,南北两侧为次要辅助房间,三层层高较低,是较小的办公室和库房。外墙为灰砖清水砖墙。

中华圣经会旧址之南。
南墙有一入口,小门厅西侧为楼梯间。大厅北部亦有一次要楼梯间,三跑楼梯中间为一简易升降梯,可搬运物品,并通往位于重檐屋顶之间的三层办公室。出北门平台下至小后院,有一曲尺形平房,为厨房和储藏间。北侧平台下,有一小梯可下到地下室。在底层东南角屋内有一小铁门可通往密室。
南北入口处都做成中式卷棚檐。屋顶为筒瓦屋面,调大脊,饰以吻兽。

中华圣经会旧址时为中华圣经会北京分会办公地址。民国年间曾是基督教会青年活动的场所。1958年改为礼拜场所。现为北京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和北京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所在地。
中华圣经会旧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圣经会旧址之北。该建筑之西院还有一栋二层小楼及附属平房和花园。院门开向南面的煤渣胡同。摄于2013年11月16日、17日。
中华圣公会教堂

中华圣公会教堂,又名安立甘教堂,位于西城区佟麟阁路。教堂主体建筑面积947平方米,附属建筑5955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屋顶为中国式坡顶,顶部有2个八角亭作为天窗及钟楼。教堂为南北走向长方形建筑,与紧邻的佟麟阁路平行。
摄于2011年5月24日。
中华圣公会救主堂所在地原为清政府刑部官员殷柯庭的私宅,1900年庚子事变期间英军占领北京宣武门内区域,英国国教会传教士相中了这片土地,便购置建筑教堂。1907年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史嘉乐请人设计施工,修建了现在的教堂建筑,1907年11月28日教堂落成举行开堂典礼。1911年,经过在北洋政府登记,英利甘教堂建筑及土地正式成为中华圣公会教产。1949年后圣公会逐步退出中国大陆,中华圣公会救主堂成为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库房,1990年代港资企业北京塞翁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收购教堂建筑,经过整修成为该公司的办公场所。 以下摄于2013年11月20日。

中华圣公会救主堂的建筑代表了1900年以后北京教堂的复古主义风格,建筑材料选用中式的青砖、灰筒瓦使得教堂整体风格颇具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但建筑平面以及细节的处理却均为典型的欧洲建筑风格。建筑平面为双拉丁十字形,南北走向的建筑主轴采取巴西利卡设计,两道东西走向的横翼,南侧的一道规模较大,亦采用巴西利卡设计,北侧一条比较短小。在南北走向的教堂主轴与两条东西走向的横翼的交点各自建有一座中式八角亭子作为教堂的钟楼和天窗。

中华圣公会教堂的正门位于南侧山墙正中,山墙取中国传统建筑的硬山形式。正门两侧及门楣上方有汉白玉雕楹联,右侧书“此诚真主殿”,左侧书“此乃上天门”,横批为“可敬可畏”,正门上方的山墙上开有圆形玫瑰花窗一座,体现出哥特式建筑的痕迹。
2003年中华圣公会救主堂列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圣公会教堂内部现用作建筑设计展示和研讨。
教堂历史上的内部结构也同样是中西建筑风格统一的典范,其承重结构均为典型的中国式建筑风格,以木柱、桁架支撑屋顶荷载,地面铺设木质地板。教堂平面十字处设立圣坛,圣坛亦为木质,四周围以中式红木围栏,雕有花草装饰,圣餐桌背后设有中式冰纹格子隔扇,圣坛摆设均为传统中国红木家具。教堂内设圣洗池,并且配备有完整的上下水装置,是那个时代建筑中非常少见的。
目前教堂建筑被分为南北两部分,南端为塞翁信息有限公司的办公场所,北端经营者一家餐厅,教堂外观保持完好,南端部分内部做了隔断、电路等改造,地板为翻新过的木质地板,包括房梁等主体结构保存良好。
教堂正门两侧侧廊的山墙为单坡硬山,山墙底部镶嵌有四块碑,第一块是北京座堂信徒1918年为纪念中华圣公会会长伯里夏而立,第二块是1928年时华北教区全体信徒位纪念创建英利甘堂的史嘉乐主教而立,第三块是1946年为鄂方智立的纪念碑,第四块是1997年香港塞翁信息公司重修纪念。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是救世军在北京的中心教堂,位于王府井大街26号,在首都剧场南边。以下摄于2013年11月29日。

1916年,救世军传入中国,第一站选择在北京。1917年,他们在八面槽(今东城区王府井大街中段)兴建了救世军中央堂,1922年2月14日举行落成典礼。虽然由外国工程师设计,但是其建筑采用了若干中国建筑的元素,包括上部的中国塔式钟楼、歇山屋顶及入口。

1950年代教堂被占用,改为东城区少年宫,1997年改建成金帆音乐厅。
八面槽救世军中央堂旧址,周边没有文物保护碑牌,建筑上也找不到教堂的十字架标志。本人在京几十年,也是偶尔路过这里,一年前还曾经在这座改造后的建筑中与朋友就餐。但只是在近日探索北京城市记忆的偶然间,得知这座建筑的前尘往事。
救世军(The Salvation
Army),基督教新教中从事传教与社会服务的—个国际性组织,于1865年成立。该派系是以军队形式作为其架构和行政方针,并以基督教作为信仰基础的国际性宗教及慈善公益组织,以街头布道和慈善活动、社会服务著称。它有一个称呼,为“以爱心代替枪炮的军队”。它的创办人希望能够把基督教传给穷困的人,并透过了解穷人们物质及心灵之需要来给予帮助。其国际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在全世界有几千个分部,分布在大约七十多个国家,约有成员两百多万人,其中以美国人较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