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路胡同,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南与春雨胡同、北极阁胡同相通,并有二支巷通北极阁三条,北邻西总布胡同。
新开路胡同,明朝属明时坊,清朝属镶白旗。远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这条路就存在。明朝,称新开口,在街的东端路南,是文思院。文思院,为官府手工作坊之一。远在宋朝就有文思院。清朝,乾隆年间称新开路胡同,宣统时称新开路。胡同西端路南是宁郡王府。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小新开路并入,改称新开路胡同。
Wen Ge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六条。

新开路胡同73号,是协和医院院长楼。这座建于1920年的带花园的二层小洋楼,是协和医院第一任中方院长刘瑞恒的住宅。解放后,张治中在这里生活了20年,直至去世。现在这里是一家私人会所。


用竹篱笆和东西两边院落隔离的就是新开路胡同71号,西临协和医院院长楼。
院子里是民国时期建造的小洋楼。解放后归对外经济贸易部使用,成为历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副部长的住宅。2004年,整座房子经过大规模重新装修,住进了新的商务部部长。

新开路胡同71号,这座宅院的主人,男主人和女主人,两口子都还活着,但他们已经死了。他们两人皆在狱中,网传这两人现也不是两口子了,两人的儿子则亡命海外。男主人被判无期徒刑,女主人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即使十多年后经减刑释放,或假释,或保外就医,估计他们两人这辈子也难回到这座宅院了。

新开路胡同71号,这里就是薄X某X来在京宅第。此处是院子南门,北门开在西总布胡同80号。

西总布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东单北大街,南邻新开路胡同,北靠外交部街胡同。西总布胡同,明朝称总铺胡同,属明时坊,因总铺衙署设于此而得名。清乾隆时称总部胡同,属镶白旗,宣统时以朝阳门南小街为界,分称东西总布胡同。WenGe中一度改称瑞金路八条。

100多年前,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就发生在如今人来人往西总布胡同西口。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西总布胡同西口,据“正史”称,“不服清军巡逻盘查并开枪挑衅,被清军巡逻兵领队恩海击毙”,由此成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导火索。后来,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屈服于侵略者的压力,通过外交途径向德国赔礼道歉,并在西总布胡同西口,建了一座汉白玉牌坊“克林德碑”。1918年,“一战”结束,各战胜国议定把这座铭记着中国人耻辱的碑改名为“公理战胜”坊,迁到中山公园内。1953年在北京召开亚太和平会议时,决定把这座石牌坊改名“保卫和平”坊,由郭沫若题写坊额。

西总布胡同在新开路胡同北边。西总布胡同80号,院内高高的银杏树,金色出墙。这里,是薄宅的北门。

西总布胡同80号,西面绿色的大门是车库门。



西总布胡同57号四合院。东城区房屋土地经营管理中心建国门分中心。

西总布胡同74号,民国时期建筑。
油画家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时曾在此寓居。该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呈不规则形,地上二层,灰筒瓦,坡顶。外墙面为清水砖,外覆水泥拉毛。北侧大门设有门廊,两侧立朴素的方砖柱。二层南立面出阳台。

西总布胡同74号。
董希文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油画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开国大典》是新中国美术的里程碑,其主要绘制过程是在西总布胡同74号的小二层楼上。他一生的创作生涯,又意味着对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事业的最初的探索和开拓。

西总布胡同74号院门。

西总布胡同74号

西总布胡同74号内景。二层南立面出阳台。
西总布胡同51号(老门牌30号院),曾为日本三井洋行办公地点。因三井洋行是侵华日军赞助商,抗战胜利后收归国民政府。

西总布胡同49号四合院。

西总布胡同47号,一处正在修缮的古建筑,里面四合院结构完整清晰。
西总布胡同45号四合院。
西总布胡同43号四合院。
西总布胡同41号四合院。
西总布胡同60号,原来是宝善堂。在东总布胡同口原来有个宝泉堂,这是两家老字号药铺,掌柜的都姓张。宝善堂在老北京电台常做广告:“万灵筋骨膏,张氏追风丸”。
西总布胡同60号,现在是家餐馆。
西总布胡同60号。

西总布胡同39号,费正清旧居,现在是个小旅馆。
费正清夫妇是极负声望的中国问题观察家,从1929年起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思想以及中西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费正清这三个字就意味着美国的汉学研究。1932年2月,他在西总布胡同21号(老门牌,今为西总布胡同39号)租了一套华丽的住宅,与威尔玛(费慰梅)结婚。
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也曾住在这里。195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新人口论》,但同时也使他遭受错误批判。从1957年至1981年去世,马寅初一直住在这里,去世时享年100岁,其夫人在105岁时去世,两人是这条胡同里有名的长寿夫妇。
如今这个院落(西总布胡同39号)如同许多老院子一样,变成了小旅馆、小饭馆,很多门脸已经禁不住时间的跌宕,或是破败不堪,或是面目全非了。

西总布胡同27号,曾经是李鸿章公祠。这是清代京师惟一的一处皇上批准建的汉人官吏公祠。现在祠堂仅遗留下两堵墙。
西总布胡同27号,现尚存李鸿章公祠的一段红墙。
李鸿章(1823—1901),曾任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为洋务派首领,在他主持外交事务时,一贯采取妥协投降政策。1876年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中法战争及中日甲午战争中,先后与法国和日本订立了《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命全权大臣,与庆亲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死后谥“文忠”,并特准在北京建立祠堂,他是清代唯一在京师建专祠的汉人官吏。解放后,该祠堂曾为东单区文化馆(后属东城区),并在此开展了扫盲运动。
东城区西总布小学,位于西总布胡同19号。这里是西总布小学的南门,北门开在西总布胡同北面的外交部街。
东城区西总布小学,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最初建校时校名为东北三省小学堂,校址在东单东观音寺胡同。1958年学校迁至西总布胡同,更名为东城区西总布小学。
西总布胡同17号
1911年,由卢绮园任经理的玉泉山酿酒公司,在西总布胡同17号生产出啤酒和汽水,这是京城第一个啤酒汽水工厂。
西总布胡同13号,华民慈善基金会。
1913年,家住东总布胡同的时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的周自齐,捐资修建了总布胡同的柏油马路,这是在史料上能查到的京城第一条柏油马路。
西总布胡同32号四合院
西总布胡同32号四合院内景,几进院落。
西总布胡同11号四合院。
北京最早的电车公司1921年6月成立,1922年租用京城警察总监吴炳湘在西总布胡同11号的宅子为办公用房,即北京第一家电车公司办公地址,后迁到遂安伯胡同。

西总布胡同9号,现挂牌“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曾为李济深故居。旁边的西总布胡同5号为李宗仁故居。照片拍摄于2013年11月、2014年9月。介绍文字多汇编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