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育英学校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东堂 |
分类: 教堂往事 |
1952年,育英学校由政府接管,转为公办。1958年为北京市十所“红旗学校”之一。
原育英学堂西洋建筑邵氏楼、贝氏楼。中间是现代建筑民众楼。
原育英学堂西洋建筑贝氏楼。左面是民众楼。
原育英学堂西洋建筑贝氏楼和贝满中斋。
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位于北京东城区灯市口大街55号。紧邻繁华的王府井大街。
离学校不远就是著名的东堂,位于王府井大街74号,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
东堂始建于1655年,是继“南堂”之后的北京第二座天主教堂。这是一座罗马建筑风格的教堂,是中西建筑风格共融的典范。
以下照片皆来自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网站,仅用于欣赏和研究。
如需用于商业用途,请自行与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联系。
今日美丽的校园
原育英学堂西洋建筑现存三栋楼房。2007年,二十五中学教学楼中这三幢西洋建筑,邵氏楼、贝氏楼和贝满中斋被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由南至北(照片中从左至右)分别为邵氏楼、民众楼(现代建筑)、贝氏楼和贝满中斋。
邵氏楼。于1930年建成。邵氏楼为砖木结构,坡顶,东、北两侧建有围廊。
贝氏楼。于1870年建成。贝氏楼亦为二层,砖木结构。
贝满中斋平面为直角曲尺形,中间是钟楼,高四层,上为平台,围以女儿墙,两侧为二层,砖木结构。在其南侧中间部位开有一门,门上方有一砖刻门额,隐约可见“贝满中斋”四字。
贝满中斋,于1910年建成。
民众楼
双元门
学校东操场。邵氏楼、贝氏楼和贝满中斋。贝氏楼后的高楼为民众楼。
西洋楼前忆古今
校钟。校训:致知力行。
以下为育英学堂历史照片,皆来自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网站。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黄兴革命领导人来校演说。
图为 黄兴演说后留影,前排左起第五人为黄兴。
昔日美丽的校园,老照片。
校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