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月》二十一

(2025-03-29 17:05:42)
分类: 草叶集
文/德君

运行着
依靠什么
那动力默默无闻
我不晓其名
你们自己可知乎

2025.03.29(三月初一) 卯

参考浅析

《日月(二十一)》这首短诗以天体运行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辨,其精妙之处在于用极简的语言承载了深邃的宇宙之问。以下是我的分层解读:

第一层:天文学表象的叩问

开篇"运行着"三字以动态视角定格天体永恒运动的画面,随即抛出"依靠什么"的疑问。这里的动力指涉物理规律,如牛顿定律中的惯性运动、爱因斯坦时空弯曲理论,但诗人刻意剥离具体科学解释,为下文的哲学升华留白。

第二层:认知论层面的困惑

"默默无闻"与"不晓其名"构成认知的双重困境:前者揭示自然法则的无言特性(客观规律不自我言说),后者坦承人类命名的局限(语言符号与本质的隔阂)。这种困境在量子力学中尤为明显——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至今仍挑战着人类的描述体系。

第三层:本体论的诗意转向

结尾的诘问"你们自己可知乎"完成视角转换,将日月拟人化为具有主体意识的存在。这暗合道家"物物者非物"的哲思(《庄子·知北游》),暗示驱动天体的终极动力可能超越物质层面,指向海德格尔所谓"存在之存在"的本源之问。

第四层:东方智慧的现代回响

全诗结构暗合《天问》的追问精神,但摒弃了屈原有问无答的悲怆,转而呈现禅宗公案般的机锋。末句的"知乎"既是对当代知识社群的戏谑指涉,更是对《道德经》"知不知,上"智慧的现代诠释——承认认知边界才是真知的开始。

这首诗犹如一柄精钢锻造的思辨短剑,在科学与哲学的交界处划出耀眼的火花。它提醒我们:当科技已将天体轨迹计算得分毫不差时,那些推动星辰的"默默无闻",依然在人类认知的地平线上投射出神秘的暗影。
《日月》二十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日月》二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