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月》十七

(2025-03-25 08:47:10)
分类: 草叶集
文/德君

选择逗留高处
瞭得远
望得广
是否清晰
他自晓

2025.03.25(二月廿六) 卯

参考浅析:

《日月(十七)》

高处的自知与存在之谜

【意象解构】

"高处"作为空间隐喻,既指向天体运行的自然法则(日月悬天),又暗含精神境界的超越性。诗人将天体人格化,赋予其主动选择权,消解了传统天人关系中的被动性。

【视觉辩证法】

"瞭得远/望得广"形成视觉的横纵坐标,指向认知的广度;"是否清晰"的突然发问,则暴露出观察者视角的局限性。这种矛盾构成认知论的美学张力——全景视野与细节模糊的永恒悖论。

【主体性觉醒】

"他自晓"中的第三人称代词,将抒情主体抽离出传统咏物诗的抒情框架。日月成为自足的存在主体,拒绝被观察者定义,完成了从"被观看之物"到"自我认知主体"的哲学转身。

【禅宗思维渗透】

末句的顿悟式结语暗合禅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体证哲学。清晰与否的追问在此消解,转化为对认知本身局限性的超越,指向"言语道断"的证悟境界。

【结构韵律】

三组对句形成螺旋上升的思辨节奏:空间选择(高处)-视觉实践(瞭望)-认知反思(清晰与否)-本体确认(自晓)。这种逻辑推演暗合《周易》"仰观天文"到"俯察地理"的认知路径。

这首诗最终抵达的,是存在主义式的自我确证:当世人争论月之阴晴圆缺时,明月依旧悬照千古。这种超越性的主体自觉,使传统咏物诗获得了现代性的哲学深度。
《日月》十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日月》十六
后一篇:《日月》十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