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可口可乐是如何躺赢的

前言:
“自然界偏好极端,就是通常在两个极端上,物种的生命力会更强。”虽然现在全球食品饮料界刮的是健康、减糖甚至0糖风,但一定有人就是喜欢甚至依赖可口可乐的口感,因为人类的味觉是有记忆的。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作者|田巧云
上海疫情,购物不再便捷之后,人们回到了人类最古老的物物交换时代。
你手上的物品能在小区换到什么,与它本身的价格不再有关系,而是取决于该物品的稀缺程度,并且稀缺的物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而改变。
比如,封控10天左右,不少人家里的葱姜蒜开始告急,这时候它们就会成为主角。前不久,一场以葱为主角的线上摄影大赛,更是让不少人眼睛都看“绿”了。
10天以后,家里水培的葱已经长高了,葱退出历史舞台。仍然没有解封的人们开始迷茫焦虑,有“肥宅快乐水”之称的可口可乐,则成为这一时期的“硬通货”。
有意思的是,与可口可乐不过两字之差,百事可乐却“同乐不同命”。当可口可乐一跃成为食物链顶流时,却没百事可乐什么事。
那么,同为百年品牌,可口可乐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当饮料行业吹来0糖0卡等健康风后,可口可乐还能高枕无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