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大河坎镇中心小学 陈蓉
【摘要】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本领。同事们常说:“作文难,难作文,”但我觉得:“阅读难,难阅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可以说是与作文教学齐驱并驾的“拦路虎”,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大障碍。通常一篇小小的短文令老师难教,学生也是头痛不已,解决的方式只不过是看一看,想一想,写一点罢了。这种情况,显而易见地暴露了我们语文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究其根源,不是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而是我们平时忽视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才造成了今天学生“阅读难,作文更难”的局面。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可以说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小学生正是处于爱听故事的年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创造悬念或情境,或者把课文中的阅读内容用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述,学生就会对教师所讲故事的内容充满好奇心,以此就能有效地诱导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兴趣。例如,在学习《美猴王》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故事,学生就会被动人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然后再进行本课的阅读教学,就会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
2、营造课堂阅读氛围,让学生爱上阅读。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时常留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交流自己的体会。每堂课上,我都会留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文,增加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3、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要让小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视频、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信息,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多媒体手段还能够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多媒体手段还能够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抽象不易理解的课文内容产生更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学习唐代王维的《鸟鸣涧》这首古诗时,如果只是单纯只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对诗中描写的意境不能深刻的理解,也不会产生深刻的体会,更不易了解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风格和特点。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来为学生展示一段充满鸟叫并且风景美丽的小溪沟的画面,再配上背景音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领略诗中描写的意境。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欲望。语言文字毕竟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情,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音乐、影像、动画等现代电教媒体辅助教学,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于都兴趣。如在教学《检阅》一课时,我引入了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的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认识了检阅,受到了震撼。带着此种感情,进入课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视频影像直观形象,不仅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其求知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美的情操;音乐轻松活跃,不仅能愉悦学生的身心,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同一段话,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不同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对不对呢?这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比较强,谁都希望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是正确的,谁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老师的评价极其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阅读的兴趣。这就需要老师做出合理的评价,即使学生的感受偏离了方向,老师也不能一棒打死,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要学生没有方向性的错误,老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并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可以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就会大胆地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别人交流心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语文素养。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培养学生读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1、教师范读。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画家和牧童》时,在大家评论戴嵩的画时,不同的人物在评论画时的语气和也是不一样的,商人大肆渲染,教书先生极力赞扬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对戴嵩则对待小牧童态度和蔼,诚恳的接受牧童的问题,教师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根据文章的长短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2、教学生学会精读,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方法。
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如在教授《凡卡》一课时,指导学生精读凡卡向爷爷诉说学徒痛苦的生活一部分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从而理清凡卡是从几方面向爷爷诉说学徒生活的痛苦的,真切的感受凡卡悲惨的命运。这样,学生学会了精读,更能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主旨。
3、学会略读,也就是大略地读,能在较短的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书籍。略读的目的就是把握全篇的大意,得其要领。因此在阅读中,对某些难点,只要不影响对整体的把握,可采取“以绕为进,以避为进”的方法,不在一处多耗时间,遇到难词、生字,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可以跳过去。然而,略读不是走马观花、漫不经心,而是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读。
4、要求学生能够速读,即用最快的速度阅读,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
5、学会选读,就是有所舍弃,选其所需而读。根据需要或针对问题,学会有目的选读有关文章或选读文章中的有关部分,达到迅速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如我们在教授《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提问学生:“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如何?”学生会答道:“非常的艰辛。”于是,作为老师我们会接着问道:“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提炼镭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此时,学生便会选读这一部分内容,并找出有关语句。
6、批注阅读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引导学生对重点疑难边阅读边圈点勾画,或写上几句心得,既动脑,又动手,旨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靠保证。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指导孩子们养成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能自觉进行广泛的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人格养成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
1.培养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的阅读习惯。古人曰:读书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是的,阅读时一定要精力集中、排除干扰、专心致志。这种习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很重要,但低段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都比较差,因此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运用一定的手段,调动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在阅读中批划,如:给生字注音;给难词注释;标小节号;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或在难懂的地方注个小问号。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思维;又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低段学生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教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唤起再造想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的习惯。
2.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论衡》里有句话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学”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这种“自读、自发、自解”的习惯,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和支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促进学生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
3.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语言精妙,源之积累。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的扩充,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从一年级开始就该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高峰,背诵古诗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也可让学生准备摘记卡,在阅读中碰到好词好句,及时记录到摘记卡上(摘记内容: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好词好句、读后感等)。当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为此,教师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评。看看谁摘的多,比比谁记得多。语言材料积累得多了,也就为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广大学生的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