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 》结题报告

(2016-06-21 15:49:2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

立项号

 

课题名称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

负责人

桑亚妮

所在单位

高陵区姬家一中

结题报告(关键词)

     初中数学  新课标  课堂教学  情境创设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情境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进入该课的学习氛围,有效的教学情境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通过设计一个能促进,吸引学生学习的情境,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情境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情境中的能吸引学生的好情境,有助于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病,这是情境化在课堂教学中最显而易见的作用。在一堂完美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化是决定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情境化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促动学生的求知欲。能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对课题的界定与认识:

 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呈现给学生刺激的﹑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其观察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探究归纳解决问题。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呢?

我通过结合多年来教学经验,提出了自己主要观点:创设问题情境应建立在合理的平台上。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数学的各种理论无一不是数学问题解决的结果。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或蕴含新的数学思想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或数学背景,更能激发起由情境引起的数学意义的思考。

二、对课题提出背景与开展的工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以问题的情境作为思考问题的背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学习了新知识,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情境创设能激活或唤醒学习者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情境创设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头脑里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它是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挖掘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求,创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理论准备阶段:

运用文献研究法。学习“教育研究方法论”、“数学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差异教学理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理论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完成理论学习。

 ()调查分析阶段:

运用调查研究法。对我校初中学校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部分初中学生进行个案调查,了解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活动要求,进行调查数据处理,撰写调查报告。

通过对我校七至九年级部分学生抽样调查问卷,我们发现: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正在逐渐减退,许多学生认为老师上课老一套,没有新意,对数学的学习抱着消极的态度,以下是我们收集到的几组数据: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查表(每年级分层随机抽样50名学生)

 

感兴趣

一般

厌烦

七年级

621

312

87

八年级

548

327

125

九年级

592

308

100

() 运用实施阶段:

运用实验研究法。在研究目标的指引下,分年级构建重点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体系,对于过时的教学情境要加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时代气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新的情境,及时制作成案例和课件,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与完善,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总结反思,修正研究方案。在认真实践、筛选的基础上,提炼出初中数学“情境创设”案例集和课件集,形成初步的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

() 评价总结阶段:

用经验总结法。及时评价总结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案,完成结题研究报告,为下一阶段成果的推广打好基础。

三、研究成果   对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基本理解

情境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问题背景,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通过情境创设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实验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数学情境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通过学生了解的或感受的自然现象、社会问题、生活事件、人物事迹、数学典故等各种真实事件,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和条件。简言之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

  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实施

1、创设引入新课的情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引入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讲授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时,教师新颖巧妙的开场白,往往象一支兴奋剂,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乐学的境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整堂课的成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创设引入新课的情境,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趣味式引入、悬念式引入、实验式引入等。

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也是较为直观有效的一种课堂教学辅助手段,初中数学教材有很多内容都适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象时,运用几何画板课件来演示函数图象与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之间的关系,学生能清晰地看清图形的变化与系数的关系,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总结出形如y=a(x-h)2+k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在黑板上很难描画的函数图像,通过在多媒体就很容易表现出来,教师讲解时减少了画坐标系、描点、连线等繁琐复杂的工作,节约了学生等待的时间,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来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在认识结构中,直观形象具有的鲜明性和强烈性,往往给抽象思维提供较多的感性认识经验。

2、创设尝试探究的情境

曾有学者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引入新课之始,学生的思维尚未启动,教师要善于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一些“图式表象、图形表象”,把学生巧妙地引入问题情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展开“图式想象、图形想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地尝试探究解决新问题。

3、创设来源于生活实践的建模情境

平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些应用实践情境,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小红家是一个个体商户,家庭用电分为居民用电和工业用电两种,晓红家安装了两块电表分别计算用电量,上月小红家的用电量一共为100度,共付电费52.40元。已知工业用电的电费单价是0.617元,而居民用电电费单价是0.307元,晓红家上月工业用电和居民用电各用了几度?

这时来自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都有生活的体验,学生不是在学习书上“死”的知识,而是在解决自己感兴趣的“活”的问题,教师不是在教“数学符号运算法则”,而是在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润物细无声中学生总结出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提高了学生从实际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数学模型能力。

五、情境创设教学策略的反思

(一)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实践证明,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对策可以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创设教学策略,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易于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知识的系统性。

(二)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得到了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情境教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处于主动接受状态,学习的行动有了预定的方向和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也体现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尊重学生的思维活动方式。同时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体现了和谐教学和思维训练的多样性。总之,长期下去,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研究的结论

我将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更深地探索如何创设最有效的问题情境,并时时改进,使问题情境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向心性,它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更是我们提倡的有效教学的加油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