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物理实验教学设计

(2014-05-27 09:32:44)
标签:

教育

教学内容

《静电现象》

教材版本

苏科版

教学课时

            1  课时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摩擦起电,知道带有电荷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知 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源:++

3、通过阅读、活动知道验电器的作用、认识验电器的构造,理解验电器的原理;

4、能利用原子构成的知识对摩擦起电现象做初步的解释

5、通过阅读了解静电的危害及其防护,了解静电的应用[

教学重点[来源:Z#xx#k.Com]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

橡胶棒 毛皮 玻璃棒 丝绸 验电器 泡沫 塑料尺 塑料细丝  碎纸屑 光盘 气球等

      

备注

 

一、趣味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1:手捋塑料绳

演示二:带电梳子靠近水流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呢?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与静电现象有关的知识,揭开其中之谜。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体验摩擦起电

:请大家拿出橡胶棒摩擦 毛皮 ;玻璃棒摩擦丝绸,靠近小纸屑看一看.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经摩擦过的物体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电.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师:很多物体都能通过摩擦的方法使它带电.

师: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轻小的物体时,可以吸引,那么当两个带电生体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演示3:用丝绸摩擦过的两个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师:它们所带电荷的种类是不是相同呢?你有什么依据吗?

师: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 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师:带相同电荷的橡胶棒靠近时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再相互讨论,制订一个实验方案一起来探究一下,验证你的 猜想. 

 

 

师:你们看到什么现象?

师: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带相同的电荷,靠近时相互排斥,从物理学研究的角度,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结论呢?

师: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

师:我们刚才通过摩擦的方法使很多物体都带上了电,同学们 能不能根据我们现有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这个结论呢?

引导学生多设计几种实验方案.譬如用两个气球靠近,两根塑料尺靠近,两块泡沫靠近等.

 

 

师: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不是也相同呢?

师:你能不能也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你的猜想呢?

师: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交流一下,再完成实验.[来源:Z§xx§k.Com]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根据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师: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可见,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不同的,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至少存在几种电荷.

师:哪两种?

 

 

 

 

师:是否存在第三种电荷呢?

师:现在你们就是科学家,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怎样解决这个疑问?

师:如果存在第三种电荷,会出现什么现象?

 

 

 

师:利用现有的器材探究 有没有第三种电荷存在?

同组同学先讨论方案,分工合作,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现象记录到表格中.

 

 

师: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师:你 们认为存在几种电荷?

师: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的实验,得出的结论跟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发现:

(课件展示)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 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

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而且电荷间存在相互作用.

富兰克林提出:

(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例题:

 

 

师:还有其他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吗?

三、认识验电器

介绍验电器的作用、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他的原理

 

 

四探究摩擦起电的原因、

(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师:同学们肯定要有疑问了,为什么摩擦之后就带电呢?可能是什么原因 呢?

师:(播放课件:电子转移的视频)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电子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所以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但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等量的正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就是因为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跟他摩擦的毛皮因为失去电子就会带上等量的正电荷,电荷的总数还是不变的.

 

 

师:摩擦起电有没有创造出电荷?

师: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五、静电的应用与危害

 

()课堂小结:

()作业:

自制验电器

 

 

学生观察并思考

 

 

 

 

学生活动一:

同学们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塑料尺,泡沫,或者塑料笔,在脑袋上头发上摩擦后,靠近小纸屑.

 

生:能吸引小纸屑.

 

 

 

 

 

生: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学生猜想:排斥

 

 

 

 生:排斥

 

 

学生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猜想,设计方案验证

 

 

生: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实验方案,

学生活动二:

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生: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

现 象

带电橡胶棒

带电橡胶棒

 

 

 

 

 

生:相互排斥.

 

 

学生讨论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

 

 

 

 

 

 

学生活动三:

生 :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完成此实验.

现 象

气球

气球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带相同电荷的气球也是相互排斥的。

 

 

 

 

生:可能不一样

 

 

 

 

 

学生活动四:

学生讨论,并完成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现 象

带电

玻璃棒

带电

橡胶棒

 吸引

 

 

生:相互吸引.

 

生: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生:两种.

生:一种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一种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

 

 

 

 

学生讨论:

 

 

生:既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又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

 

 

学生活动五:

探究是否存在第三种电荷.[来源:学科网]

现象

带电

尺子

带电

气球

带电光盘

带电

橡胶棒

 排斥

 吸引

排斥 

带电

玻璃棒

 吸引

 排斥

 吸引

生:另一带电体与带电橡胶棒吸引必与带电玻璃棒排斥.

生:两种.

  巩固提高

 

 

 

 

 

生:验电器

 

 实验:使用验电器

拓展:用验电器检验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带正电还是负电?

 

 

 

 

 

 

 

 记笔记

 

 

 

 

阅读P31

 

 

 

 

 

 

 

 

 电子的转移

 

 

 

解释演示实验,交流静电的应用

与危害

 

 

 

[来源:学科网ZXXK]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景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亲身体验,很有说服力

 

一动手实验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 生热情高涨,为保持积极的探究情绪打下伏笔.

 

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及时设问,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对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趣.

 

 

 

 

在老师的引导下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讨论、交流体现合作的重要性.

 

 

善于分析实验现象和得出结论.

 

 

 

 

 

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的形成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之上的.

 

 

及时巩固得到同种电荷的方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用实验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结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熟化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了科学探究的兴趣.

 

 

 

 

 

 

 

 

带着成功的喜悦再次进行新的探究,也给第一次实验失败的同学带来新的机会.

前面的探究活动给同学们积累到一些经验,这次的探究 活动顺利多了.[来源:Zxxk.Com]

 

 

进一步的追问不仅使下面要探究的问题更明了,同时能帮助部分学生把前面探究时得到的知识梳理一下.

 

新的问题顺理成章的诞生了

 

 [来源:##]

 

及时引导降低问题的剃度,便于更多的同学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

 

 

 

明确任务,使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节约实验时间,体会探究的乐趣.

 

 

 

 

 

 

 

 

 

 

新的疑问又产生了.

借助课件展示分子的构成,能使微观世界更直观、具体,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兴趣.

 

边讲解边播放视频使更多的学生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学生对原子结构有更形象的认识,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做了铺垫.

 

 

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