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2013-03-07 16:09:15)
标签:
育儿 |
上次,我们讲到了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第一部分内容: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和审美特质,今天,我们要继续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
关于儿童文学的审美特质,我们分析了四点:
1、
2、稚拙(稚气、拙朴的)
3、游戏性(“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4、幻想性(动态、惊险、神奇、荒诞)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的关系。
一、
我知道来我们这个群的朋友,都是重视亲子阅读的家长,所以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先听听大家的看法。或者我可以换一种更具体的问法:你有怎么样的教育观?你的教育观念是如何影响到为孩子选择并指导孩子阅读的?大家可以谈谈吗?在谈及儿童观的时候,我说过,儿童观不仅影响着儿童文学的发展,而且决定着儿童文学的走向。儿童被“发现”之前,我们看到的最初的儿童文学读物并非专门为儿童创作的,往往是从成人文学读物中借来的。
2.认知大于感知
我们来看看作者引用的一个教学案例:
小猴子下山
教学实录:
师:大家看,这只小猴子从山上下来后,先到哪里?
生:(学生齐声回答)走到一块玉米地里
师:玉米结得怎么样?
生:(齐)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师:小猴子看见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小猴子心里非常高兴,就辫了一个玉米,扛着往前走"
师:小猴子走出玉米地后,又到了什么地方?
师:那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小猴子顽皮
生:小猴子调皮
生:小猴子爱玩,所以他什么也没得到
生:小猴子做事不认真
师:对,小猴子做事不认真,他做事情不专注,三心二意,这件事没有做完
就想做下一件事,这样呢,最后只能一事无成,我们小朋友呀,千万不能学小猴
子,对不对呀?
生:对!
这个故事大家都熟悉吧
这是一篇颇符合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心理的童话,小孩子做事容易分心,注意力难以持久,每个人都难免像小猴子一样做事,所以这篇童话故事让小孩子读了,他们会情不自禁想到自己,乐得咯咯笑吧?
我想我们是不是不应该一味否定小猴子的行为呢?
这本是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的天然优势,但是,在实际的文学欣赏活动中,当孩子正读得津津有味时,或正在凝神倾听,沉浸在童话世界中时,我们的家长或父母却不停地打断他们,用成人的讲解替代儿童的阅读,非得给他们做故事讲解员,喋喋不休。
诚然,儿童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对童话故事难以有深层次的理解;幼儿由于不具备识文断字的能力,无法阅读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作品,难以离开成人的帮助。但是这种帮助绝不是成人来替代他们阅读,绝不是把童话解剖得支离破碎。
现在许多教师或者是把童话当成了知识教育的工具,把童话故事肢解成一个个生字、新词、单句,或者出于对孩子的不信任,生怕孩子们理解不了童话中蕴涵的深重大义,急于把道理告诉孩子;懂得谦虚!不要骄傲!珍惜时间.,;或者对孩子过分溺爱,什么都想给孩子嚼碎了,喂给孩子,总之就是坚决不肯给孩子独自体验的时间与机会。
再看一个老师教《小猫种鱼》
3、剖析剥夺体验
孩子在文学欣赏中想象的丰富性和对形象感受的真实性、深刻性常常是成人不可
企及的,他们常会与作品中自己喜爱的人物同爱同恨、同悲同喜,并达到忘情的
程度。有时他们还需要毫不掩饰地抒发和表现欣赏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身体
力行那些有趣的情节。
南京师范大学闫春梅在其博士论文《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中对此有很精辟的见解,他以童话为例进行分析指出童话精神在教育中的失落的表现:原本心生好奇,还在想象的原野上驰骋的学生被老师的暗示性问题给死死地
卡住了,从此以后只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只会认为小猫种鱼的可爱行
为很愚蠢,如此教育真正是枉费了童话作者、教材编者的一番苦心。其实,小猫
种鱼的行为固然幼稚固然傻气,这种幼稚傻气又有什么不好呢?它不是充满了童
趣吗?
以上观点和案例都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闫春梅博士论文《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这部论著比较全面的剖析了我们的教育观念对儿童阅读特别是对童话阅读的审美教育的影响,建议大家读读,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关于儿童阅读指导性的建议。这里由于时间关系不再介绍。文章大家可以到中国知网上去找。
二、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我想,来我们群的家长,都已经意识到了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
麦田的守望者(188996618) 但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实在是话题太大,不是我们余下的一点点时间可以说明白的。 |
麦田的守望者(188996618) 事实上,从第五讲开始,我们的每一讲都会涉及到这个话题,我会分儿歌、绘本、童话和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等不同体裁来谈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
新B04果果妈(409071103) |
麦田的守望者(188996618) 所以,我这只是以绘本为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
如果阅读只被用作学习或道德教育
如果孩子在识字之前就在听故事和欣赏图画之中受到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