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标签:
少儿美术培训加盟幼儿美术教育 |
分类: 其他 |
油画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油画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画种之一,是一门具有极强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它起源并发展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性的重要画种。它以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为稀释剂,在亚麻布、木板、纸板及其他承载物上进行制作。油画颜料有较强的附着力及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油画颜料所具有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对象.可表现出色彩丰富、体积感、空间感强的画面效果。油画既可以画得十分稀薄.表现出透明、半透明的特性,也可以画得很厚,具有极强的遮盖力和黏着性;它既可以进行长时期的制作、反复地刻画,也可以进行即兴的表现性绘画。
油画是从欧洲绘画中的坦培拉绘画(蛋彩画)发展而来的,古代欧洲的画家们在热衷坦培拉绘画技法的同时,渐渐发现了它的缺陷与不足,如颜色之间难以融合晕接,色彩不够柔和光艳,小笔多次排线过于费力,以及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易发霉和开裂等。鉴于此,画家们发明了用透明漆上光以保护画面的办法。而后又有人在坦培拉底层画面上做多层透明色罩染,后称之为上光术或釉染法,这便形成了混合技法,就是一种非坦培拉绘画亦非油画的油性坦培拉技法。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是用这种新技法绘制的,达•芬奇对油性颜料进行过多次研究运用,但技术不够成熟,致使许多作品没能留存下来。单纯用油做绘画媒剂,在拜占庭时代就有人试验过,据记载,这种画放在烈日下曝晒数月仍不会干燥,显然问题在于油的成分。15世纪初期的尼德兰画家凡•爱克兄弟在前人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理想的在颜料的油脂中加入了天然树脂的媒剂配方,再以亚麻油和核桃油作为调和剂作画,绘画时运笔流畅,颜料在画面上干燥的时间适中,易于覆盖与修改,能形成丰翕的色彩层次和光泽度,干透后颜料附着力强,不易剥落和褪色。由于这种油画材料的种种优越性,油画技术很快在西欧其他国家传开。几百年来,经过数代画家的继承和创造,油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