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方法
标签:
管壳式换热器设计方法换热器换热器设计换热器选型 |
分类: 换热器技术 |
1. 选型
2. 计算换热面积,初选换热器型号
①根据换热任务,计算传热量
②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途径
③确定流体在换热器中两端的温度,计算定性温度,确定在定性温度下流体物性
④计算平均温度差,并根据温度差校正系数不小于0.8的原则,确定壳程数或调整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的终温
⑤根据两流体的温差和设计要求,确定换热器的型式
⑥依据换热流体的性质及设计经验,选取总传热系数值K(选)
⑦依据总传热速率方程,初步算出传热面积S,并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尺寸或按照系列标准选择设备规格
3. 计算管壳压降
若压降不符合要求,要调整流速,再确定管程和折流挡板间距
4. 核算总传热系数
计算管、壳对流传热系数,确定污垢热阻Rsi和Rso,再计算总传热系数K(计算)然后与K(选)比较,若K计/K选=1.15~1.25则初选的换热器合适。
5. 计算要点说明
5.1 冷热流体的热平衡方程式:
换热器计算时还要加5%的散热,换热器面积还要有10%的余地。
5.2 计算类型
①物性数据: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定性温度下的密度,比热容,粘度,导热系数,表面张力
②工艺数据:冷热流体的流量,进出口温度,进口压力,允许压降,及污垢系数
③结构数据:使其结构最优,尺寸最小
④壳体形式:管程数,管子类型,管长,管子排列,壳内径
⑤折流挡板型式:冷热流体流动通道方式
计算前先确定下列基本参数
①管长(3、5、6、7.2、9)
②管间距(1.25-1.5管外径)
③流向角 管子排列角(30°,45°,60°,90°)
④换热管外径及管壁厚(19、25)
校核计算项目:
①管程数
②壳内径/管数
③折流板间距/折流板数 型式
④管长/管间距
⑤流向角
⑥管内径/壁厚
最终计算
①总体设计尺寸
②热阻大小
③设计余量:水流速>1.5m/s时,不必余量太大,否则流速降低,换热系数下降
④压降的利用和分布---要增加在提高K上
压降来源:
㈠ 进出口管口处,不宜消耗在此,控制占总压降的30%以下。
㈡ 横向管束错流,有利于传热
㈢ 防冲板、分布器流速,在压降允许范围内,尽量提高,因为提高流速以获得较大的K和较小的污垢热阻。
⑤有效平均温差
6 调整设计方案
㈠ 传热系数为控制因素时:
提高壳侧传热系数的方法
①使用低翅片(提高流动状态)
②减少换热管外径和管间距(提高壳侧流速)
③提高壳侧流体速度(减少折流板间距)
④选用F型G型(壳侧多分流)
提高管侧给热系数
①减少管外径
②增加管长
③变换流动分布
㈡ 压力降成为控制因素时:
降低壳侧压力降
①使用双圆缺折流板或管窗内部排管
②选用J型壳体,无隔板分流
③增加管间距
④改变流向角 45°/90°
降低管侧压力降
①增大管径
②减少管长
㈢ 温度推动力为限制因素时
①选用纯逆流型
②增加壳程数
③减少管侧流体量
㈣ 减少振动---降低扰动频率或增加自然频率
①减小管子跨距长度
②减小壳侧流体速度
③改变折流板型式
④降低壳体流速
⑤增加折流板厚度
⑥将板与折流板孔之间的间距调到最小
⑦折流板材料不应比管子硬
⑧使用壁厚管并使管子紧固
⑨采用解滞隔板
⑩堵塞所有旁路流和流程分隔滞流
㈤ 冷热流体通道的选择
①不洁净和结垢的液体宜走管程,因管内清洗方便
②腐蚀性流体宜走管程,避免管束和壳体同时受到腐蚀
③压强高的流体宜走管内,以免壳体承受压力
④饱和蒸汽宜走壳程,因饱和蒸汽比较干净,给热系数与流速无关且冷凝液易排出
⑤被冷却的流体宜走壳程,便于散热
⑥若两流体温差较大,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宜将给热系数大的流体通入壳程,以减少热应力
⑦流量小而粘度大的流体一般以壳程为宜,因在壳程Re>100即可达到湍流,但不是绝对的,如果流体流动阻力损失允许,将这种流体通入管内,并采用多管程结构,反而能得到更高的给热系数。
http://s14/mw690/c127617bt7c3e798f5acd&690
http://s6/mw690/c127617btda70bfe28665&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