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幼界师音
幼界师音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0积分
  • 博客访问:214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蒙台梭利课程介绍

(2013-12-11 15:11:54)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献分享

                      蒙台梭利简介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医生,著名的幼儿教育,曾被誉为世界幼儿教育史自福禄贝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896年毕业于罗马大学医学系,进入精神病院做临床助理医生,开始研究智障儿童的心理与教育,为他们设计出一套训练的方案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智障儿童教育的成功给了她新的启示:既然智障儿童够达到正常的水平,那么正常儿童通过训练和教育,不是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吗?同时,她认为人们的许多缺陷秩序已成为永久性的问题,主要在于生命的初期》即3岁——6岁缺乏良好教育的的缘故,为此她开始了正常儿童教育的研究工作,并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儿童之家”,开始试验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改革方案。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总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与方法,其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虽然已经沉浮,但却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形成蒙台梭利运动,至今仍然影响着现实中的幼儿教育改革。

                        蒙台梭利课程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深受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人的自然教育和自由教育观点的影响,并根据自己的时间与实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儿童关于教育观。

(一)儿童观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首先要了解儿童。她的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儿童发展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儿童观

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指出:“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它给新生儿孤弱的躯体一种活力,使他能够生长,教他说话,进而使他完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量呈现出来。它的生命力就是按照遗传确定的规律发展起来的”。她认为正是这种内在的冲动力,促使儿童不断的发展。所以她在其另一本著作《有吸收力的心智》中指出,这种内在冲动力表现为儿童在6岁之前就具有一种吸收知识的自然力,即所谓的“吸收的心智”。借助于这种“吸收的心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密切接触和情感联系,在自发的活动中,获得了各种行为方式,生命力和个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性

蒙台梭利认为,生命力不仅通过自发活动呈现和发展,而且还表现处生长的敏感期。所谓敏感,蒙台梭利认为是生物在发展时期所具有的一种特殊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力量。但这种力量只限于对特定的忍受能力的获得。所以蒙台梭利指出了儿童的几个发展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0—5岁 ),感受发展敏感期(0—5岁);行为规范的敏感期(2岁—6岁),肢体协调发展的敏感期(2.5岁—5岁)。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不同的敏感期,所以教育必须与敏感期相符合,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发展,并避免由于延误时机而带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障碍。

3、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蒙台梭利把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岁—3岁,3岁—6岁,6岁—12岁,12岁—18岁。她认为,儿童发展并不像松树,从小松树长成大松树。儿童的发展与蝴蝶的生长变化有类似的情况,蝴蝶的生长经历了四个阶段:卵——毛毛虫——蛹——蝴蝶,儿童成长也如此,阶段与阶段之间有质的不同,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而要进行不同的教育。

4、儿童的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同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通过自己自发性的活动,即工作完成的。她在《教育中的自我活动》一书中指出,儿童由于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了一种自发性活动,这种自发性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儿童获得有关经验,从而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但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最主要的活动不是游戏。她认为游戏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求实。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精神与行为习惯,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也只有工作才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观点

1、主张自由教育

蒙台梭利主张自由教育,十分强调自选自导的学习和自动的教育。认为儿童的发展是自己活动的结果。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产生的“自我创造”才可能成功。她认为教育的目的包括生物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生物的目的是帮助儿童个人的自然发展,社会的目的是为环境作个人准备,使个人能适应并利用环境。教育的任务就是给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使其在此环境中发展自身的自然能力。正如她所说:“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教师的职责就是建立常规和排除儿童自然发展中的障碍,观察儿童的表现和了解儿童的需要,以更好的承认、培育和保护儿童自身的能力,并给予间接的帮助。

2、           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认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是相当的重要的,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收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所以教师要为儿童提供一个环境,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所谓有准备的环境,一方面是指充满爱与快乐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也是指经过教师组织与安排的物质环境,主要指各种可供幼儿操作使用的材料或教具,以及有关的设备。在这个环境里,儿童可以自由的活动,自由的表现,充分的意识到自由的力量。在这个环境里,儿童可以获得丰实的感觉刺激,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同时,这个环境也是一个能够帮助儿童发展“生命的活动”的真实环境,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二、蒙台梭利教育方案

(一)教育目标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均具备自我成长发展并形成健全人格的生命力,所以在对儿童天性、发展和环境的信念下,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儿童发展出自发性的人格和养成一种独立、自信、自律、自足及自我管理的活动习惯。

(二)教育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蒙台梭利根据儿童发展敏感期的特点,制订了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课程内容,涵盖五个领域即感官教育、日常生活练习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及文化科学教育。

1、           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活动是一切只能发展的基础,因而感官教育是她的教育内容中最重要,也是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感官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使儿童感官敏锐,简介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观察、判断、区别、比较、归类等能力。这也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最佳准备。蒙台梭利为此精心设计出一套含有十六种系列感官教具,其目的只要是训练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五大类。

听觉训练主要使儿童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训练过程中,培养起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儿童提高鉴别度量的视知觉,鉴别颜色、形状、大小、高低、长短及不同的几何形体;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儿童辨别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和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状;嗅觉与味觉训练主要注重提高儿童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同时,蒙台梭利在其感官教育中强调以下几点。

(1)   感官教育的刺激应孤立化

蒙台梭利主张,不同感官训练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要是感官的刺激孤立化,使训练材料集中在“某种感觉”的某种属性上进行。如,触摸觉的训练采用限制戴指套的练习和闭目练习等,使用的材料有不同形状和光滑程度的木板,盛在不同形状的容器中且温度相同的水等,视觉训练主要通过想快活动进行,采用大小、形状、长度和厚度不同的物体训练视觉;通过瞎子游戏训练儿童的重量、大小和形状感觉;通过图案和绘画让儿童进行颜色感觉练习等。听觉训练是运用形状相同、音色不同的小玲帮助儿童区别声音、并借助多种乐器对儿童进行音乐训练等。嗅觉训练通过让儿童嗅新鲜的紫罗兰和茉莉花等花的气味进行。味觉训练通过让儿童用舌头接触苦的、甜的、酸的等各种溶液的味道进行。立体感觉的训练是一种统觉心训练,让儿童睁着眼睛和闭上眼睛来触摸物体。蒙台梭利希望通过这种感觉训练,使儿童成为更加敏锐的观察者,增进和发展他们的感觉能力。

(2)   强调感官教育要把握敏感期

蒙台梭利认为,3岁——7岁是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所以在这一时期如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感官教育一定要在这一时期进行:如果忽视了这一时期的感官教教育,则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补救。

(3)   感觉训练要通过具体的步骤和程序

蒙台梭利认为,不论训练何种感觉,都要按照“三段式”练习法进行。

第一,命名。建立感知觉与其名称的联系。如向儿童出示红色物体,同时告诉他“这是红色”,再出示绿色物体,说:“这是绿色”,然后将其放在儿童棉签让他们感知。

第二,确认。按老师说出的名称拿出相应物体,如老师对儿童说:“给我蓝色的积木”,儿童按要求分别拿出相应物体。

第三,记忆。自己说出物体的名称,如教师指着无体问:“这是什么?”要求儿童回答。

2、            日常生活练习

日常生活练习也是其课程方案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儿童自身有关的日常生活练习主要是:

(1)    儿童的自我服务。包裹穿脱衣服、刷牙、洗脸、洗手、梳头等盥洗活动。

(2)    儿童初步的动作练习。如坐、在、站及抓握等。

(3)    管理家务的工作。包括扫地、拖地板,擦桌椅、摆餐具、端盘子、整理房间等。

通过日常生活练习,帮助儿童学会生活自立的基本技能,发展大小肌肉动作和肢体的协调,学习自我控制,培养独立、自主、专心,合作的态度,最终形成儿童独立自立的能力和精神。

3、           语言教育

蒙台梭利把语言机制看做高级心理活动的先决条件,认为语言能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因此他也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她还认为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必须先训练其听觉,为儿童注意更精确的语音做好准备。语言教育包括两部分。必须先训练其听觉,为儿童注意更精确的语音做好准备。语言教育包括两部分。

一是读的教育,主要采用命名,辨认、拼音三段教法,增进儿童清楚而精细的语言能力。同时还通过为儿童提供阅读教材和交谈两种方式进行。阅读材料由清晰地书写好的单词和短语纸片与卡片组成,还有大量的玩具。例如,在百张卡片上面写好儿童的名字、城市和物品的名称,或是儿童从感觉训练中已经熟知颜色的名称,然后把它们放到一些箱子里,放在儿童可以自由使用的地方。儿童读完一箱又去读另一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是写的教育,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学习书面语言与学习口头语言不同,不能自然的获得。为此她以她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为儿童设计了文字教育的教具,如金属嵌板、砂纸文字、书卡集等,为儿童进行书写活动练习,以发展儿童的书写能力。

同时,蒙台梭利认为,书写的练习应先于阅读的练习,应通过触觉的训练,帮助儿童发展书写动作,为此蒙台梭利设计了一套专为书写准备的图画材料,让儿童在画画复制处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运笔动作,为书写打好基础。

4、           数学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3岁的孩子在进入她的学校已懂得数数,能数到2或3,所以很容易学习计数。她为儿童设计了计算方面的内容,包括:数数,数字练习,用书写符号表示数,数的记忆练习,从1——20的加减乘书法,10以上的算术运算等。蒙台梭利主张通过数学教具,帮助儿童学习数学,所以在数学教育方面,除了运用感觉教育的教具外,蒙台梭利还设计了一套数学教育的教具。而且数学教育的教具运用是与数学目的相匹配的,例如,为了让儿童理解0—10的数字和数量,可运用的教具有数棒,砂数字板,纺锤棒和纺锤箱,等等。为了让儿童认识十进位的概念,可运用的教具有金色串珠、数字卡片等。数学教育旨在增进儿童逻辑思考,解决问题及推理等能力。

5、           文化科学教育

蒙台梭利主张必须让儿童学习前人创造的文化财富即文化科学知识,认为透过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可以发展智慧、丰富精神和增长教养。因此她主张应该充分利用3岁——6岁这个容易获取文化并自然成熟的时期让儿童初步地掌握一些简单的文化科学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地理、自然科学、历史及人类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内容与过程的组织

蒙台梭利的课程是以儿童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要求必须仔细观察儿童并充分了解可以帮助他们发展的活动。其教育内容的组织是以教具为中心,教具依据儿童各敏感期设计,其顺序性很清楚,儿童只要找自己的进度去操作;也不必特别按年龄计划,儿童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去发展,不需他人制定。

教育过程的组织则是以环境为基础。蒙台梭利认为任何教育计划的施行,首要的是提供儿童安全、真实且适合儿童大小的环境,以激发儿童发展他自己的进步,尤其是能帮助儿童引起引起自我知觉、自我支配的动机。课室内外环境是根据课程的内容领域提供各种活动的区域,让儿童在不干扰他人的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适合儿童的“有准备的”环境应该是:

(1)    有规律、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2)    提供有吸引力、美的、实用的设备和用具。

(3)    允许幼儿独立的活动、自然的表现,使幼儿能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4)    丰富幼儿的生活印象。

(5)    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6)    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行为。

按上述要求设置的有准备的环境,儿童就会按照自己内部的需求、发展的速度和节奏来行动,并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热爱秩序,严肃认真,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尽量大的努力反复进行某种操作,而不感到疲倦等优秀品质和惊人的智慧。

(四)蒙台梭利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不是教师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师协助幼儿自上而下的自我发展,所以蒙台梭利把“儿童之家”的教师称为“导”师而不是“教”师将教师称为导师,其在课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1、观察者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扮演的角色首先是观察者,教师应该是教的少儿观察的多。教师观察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孩子的发展和需要,所以教师在幼儿摆弄和操作物体的时间里,主要是了解幼儿的自由表现,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对教具材料的兴趣及持续的时间,依次作出判断,及时给予幼儿指导或适当的刺激,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与适宜的环境。

2、示范者

在蒙台梭利课程中,由于蒙氏活动中很少直接传授知识,教师的示范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幼儿自由选择,使用教具材料之前,教师就要为孩子示范教具的中却操作方法。再如,当幼儿模仿出现错误时,老师并不直接告诉孩子,而是再一次示范或引导选择另一个新的教具。此外,教师要仪容整齐、请接,仪态自然大方,态度要温和亲切。

3、环境的提供者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是在吸收环境的过程中发展的,所以教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幼儿提供适当而有准备的环境,使幼儿在丰富的物质环境与良好的人文环境中健康自由地成长。

4、支持者与沟通者

蒙台梭利强调教师也是儿童的支持者,她认为虽然儿童是通过吸收环境而达到自我发展的,但其中必须有教师的协助。离开了教师的支持,幼儿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当儿童需要时,教师用随时出现在儿童身边,成为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此外,教师还必须时常与家庭、社区联络沟通,澄清父母的教育观念,使其与学校保持一致,以易于儿童身心的成长。

三、对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评价

在世界学前史上,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至今仍影响较大的方案之一,之所以具有如此的魅力,主要在于其重视儿童的内在需要,强调对儿童的尊重和信任,强调儿童个别化的学习,倡导教师耐心、细致的观察与指导。同时,又有完整成套的教具材料来具体实施,是儿童在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自我发展。然而,蒙台梭利的方案毕竟是脱胎于智力残障的训练方案,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孤立的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官。它设计的每一种感官教具均是针对一个特定感官的,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官上,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界上仅具一种特性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人在认知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做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官训练也许适合那些智力残障的儿童,却不适合广大发展的儿童。

对创造力的忽视

首先,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是机械死板的。儿童只能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式不断的进行重复的练习,着十分不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其次,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在蒙氏教室中,虽然孩子也使用艺术教具但也被指定在既定的目标上创作,只强调技巧及实体复制的做法,这也反映了蒙氏教育对创造力的忽视。

过于强调读、写、算、忽视幼儿实际的生活经验。

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蒙台梭利课程强调个别化的学习,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到,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儿童天性的自发、自动、自我教育的信念上,教育就是把儿童的这种内在潜能发掘出来。但是该方案在多年的实施中并未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反对成人的所谓“干预”,但却又要求儿童按规则刻板地操作教具,给儿童创设格式化的环境,这二者之间本身就是矛盾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的是,后人在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时,往往机械的搬用其形式,而未真正领会其教育理念与精神。这些给予我们的启示即是任何课程的借鉴不在于形式上的相似,重要的是掌握其教育的精髓和方法论。

 

阅读(2770)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