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问题研究: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座位安排
(2013-11-25 15:35:33)分类: 教研学习 |
一师一月一剖析
三小问题研究:小组合作模式下的座位安排
河北镇中心小学
在我校积极推行小组合作模式的环境下,我校各班级积极响应,班级座位全以小组模式5—7人,面对面而坐,教师授课,不论课型,千篇一律。
小问题:
在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复习巩固课中,媒体展示课堂练习和学生课堂成果中,学生观看,不时传来座位的“吱吱”声和“看不清”的声音,对课堂教学实施增添了一些不该有的问题,细想:是否小组面对面而坐,就一定要一成不变呢?小组合作又该怎样安排呢?
小策略:
一、从小组合作需要安排小组成员座位。
我校的课改,有别于别的学校的课改,其必须体现“小组就座,自主互动,全员参与,人人有获”。在我校,如果课堂上学生没有按小组坐,则一般情况不视为是我校课改课。即使按小组坐,如果课堂上没有体现我们的课改思想——“小组合作,自主互动,全员参与,人人有获”,则也不认为是课改课。
从目前看,各课改班学生的分组方式往往采用的异质分组,即按学生的整体水平(含学习成绩、自我约束能力、组织管理水平等),把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遵照“上、中、下”搭配的原则,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这样的分组有它的好处,如各组之间的综合水平相当,便于组与组之间开展竞争;处于下游层次的学生可以接受该组上游层次学生的帮助。但是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上游层次的学生不仅需要管理全组,还要帮助下游层次的学生,往往“孤军奋战”,力不从心;处于中上游和中游层次的学生稍有不慎,会有被下游层次学生同化的“危险”。
小组座位方式一般有:①四人一组,两两相对而坐,课桌与讲台呈90度。②六人一组,三三相对而坐,课桌与讲台呈90度。③五人一组,其中的四位,两两相对而坐,课桌与讲台呈90度,第五位同学的课桌置于离讲台较远的一端,与讲台平行。
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如果四人一组,则一个班级就要被分成10来个组,头绪较多,老师难以照应众多的组,组织小组汇报时,小组太多,耗时也增多;组织小组之间的竞争也比较麻烦;另外,四人一组,似乎没必要让学生的课桌与黑板呈90度,因为按秧田式就座,遇到讨论时,只要第一、三、五排学生一转身,就可与第二、四、六排学生进行四人一组的讨论。
如果六人一组,那么三三相对而坐,一方面“战线”较长,组长(上游层次的学生担任)难以组织全组学生,一方面坐在中间的学生,被左右“牵制”,实在难受!难怪有老师反映:分组而坐之后,学生变得爱随便讲话、不太遵守纪律了。至于五人一组,则往往是因为班级学生数量问题,无法正好分成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所致。
怎样分组和安排座位最有效?现提出同异并存、“T”形排座方式。
同异并存。即一个班级中,既有同质组,又有异质组。我们同样按学生的整体水平(含学习成绩、自我约束能力、组织管理水平等),把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
异质组中的学生状况是:两个上上层次的学生,两个下下层次的学生,再加上两个中等层次的学生。在同质组中,学生的组成状况则是:中上层次的学生,中等层次的学生,再加上中偏下层次的学生。
为何要同异并存?原因之一,班级上上层次的学生与下下层次的学生很快就会搭配完毕。原因之二,异质组中,两个上上层次的学生(一个组长,一个副组长),“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带动整个组不再困难,同时对身边的下游层次学生可随时提供帮助和督促。原因之三,同质组中,有的学生是因为聪明但自我约束能力弱暂屈于中,有的是因为自觉勤奋但思维不是太活跃暂屈于中,不管何因,六个学生的整体实力并不弱,他们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把他们组织起来,调动积极性,同质组会变得非常优秀!
“T”形排座。即六人小组中,其中四位(下图中的生三、生五与生四、生六)两两相对,座位和讲台呈90度,另两位(下图中的生一和生二)的课桌置于离黑板较远的一端,与黑板平行,六张课桌呈“T”形。如图所示:
生一 |
|
||
|
生 三 |
生 四 |
|
|
生 五 |
生 六 |
|
讲台 |
“T”形安排座位之后,各不同层次学生坐在哪一位置非常重要。
异质组中,生一和生二都是上游层次的学生,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实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与生一和生二相邻的生三和生四,都是下游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与课堂纪律方面,可随时接受生一和生二的帮助与督促。生五和生六都是中游层次的学生。这样安排还有一些好处,如组长和副组长正对组员,随时和关注到组员的动态,并予以调控;生三和生四被分隔开,纪律方面不再互相干扰。
同质组中,由于都属于中游层次的学生,所以安排学生座位相对简单。但是,在选定组长和副组长时也需要慎重。一般选六人当中自律性最强、组织管理能力最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和副组长。与组长和副组长相邻的,是自律性相对较弱的学生。
班级学生按同异并存分好组,按“T”形安排好座位,接着需要考虑的是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问题。如果六人一组坐在一起,却没有形成我们预想的合作状态,那么效果未必如“秧田式”就座效果好。为形成“小组合作,人人参与”氛围,需要采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机制。
预期效果:
“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机制地运用还在摸索和总结之中。目前只提出学生按同异并存分组,课桌按“‘T’形摆放”方式。预期效果,让小组纪律有进步,课堂上小组合作意识增强,小组间竞争意识增强,提高作业按时完成率。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以上思考和实践一定还有许多值得探讨、改进之处,恳请指出,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