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艺术研究现状述略
(2013-04-04 16:43:44)史忠平
留存至今的45000平方米壁画不仅是敦煌艺术,而且是敦煌学研究的主要图像资料,其意义远远超出了绘画的范畴,加之20世纪初敦煌遗书和绢画的流失,对敦煌绘画艺术的研究可以说是遍布世界的。限于篇幅,在此单就国内对敦煌壁画艺术研究的历史和目前的状况分四个阶段做一大致的勾勒。
20世纪40年代以前
1909年,法国人伯希和继斯坦因等人之后,又一次对藏经洞文物进行盗劫,当他把所得敦煌遗物给北京的罗振玉、王国维等人观看时,方令国内学者大震并开始抢救、研究,但之后的十几年里,对敦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写卷,艺术并未涉及。
1931年,贺昌群先生发表了《敦煌佛教艺术的系统》一文,介绍了伯希和《敦煌图录》六集376个洞窟的壁画,对敦煌艺术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这是国内关于敦煌艺术的第一篇重要文章,被日本学者认为此文是敦煌艺术成为令人瞩目的课题的开始。
20世纪40-80年代
这一时期是敦煌艺术研究的创始阶段短。20世纪40年代初,主要是对石窟进行考察和对壁画进行临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一、向达、阎文儒、谢稚柳、何正璜等到敦煌考察,他们勘查洞窟,抄录碑文题记,对洞窟壁画的内容、建窟年代进行了考证。并出版有何正璜的《敦煌莫高窟现存佛洞概况调查》、谢稚柳的《敦煌艺术叙录》、史岩的《敦煌千佛洞概述》、《敦煌石室画像题识》等敦煌艺术研究的重要著作;二、吴作人、关山月、黎雄才等画家先后来敦煌石窟临摹壁画,并撰文介绍敦煌石窟艺术;三、王子云率领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临摹的壁画,曾在重庆沙坪坝举行过展览;四、张大千率领门生子侄来到敦煌,对石窟进行了清理、编号和临摹,临摹的壁画在成都、重庆、上海举行过展览,并撰文介绍,出版了《敦煌临摹白描画》三集,对敦煌艺术的宣传,起了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还有一件大事就是1944年2月1日,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它聚集了常书鸿为院长,段文杰、史苇湘、李承仙、霍熙亮、史岩、李浴、董希文、苏莹辉等人为成员的一批美术工作者,从此正式开始了对敦煌石窟艺术的保护、临摹和研究工作。从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以来,对壁画艺术研究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在国内外多次举办敦煌艺术展,并发表了一些有关敦煌艺术的研究文章,如傅振伦的《敦煌艺术论略》和常书鸿的《敦煌艺术与今后中国文化建设》等。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关心敦煌的研究,各方面的支持使得敦煌艺术的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向达、周一良、阎文儒、宿白、常任侠、史岩、李浴、段文杰、史苇湘等先生对敦煌艺术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并编著了多种敦煌石窟艺术的学术著作。如向达的《敦煌艺术概论》,周一良的《敦煌壁画与佛经》,阎文儒的《莫高窟的石窟构造及其塑像》,宿白的《敦煌莫高窟中的五台山图》,王逊的《敦煌壁画和宗教艺术反映现实生活问题》,金维诺的《敦煌佛本生图的内容和形式》、《敦煌壁画中的中国佛教故事》,段文杰的《谈临摹敦煌壁画的一点体会》,潘絜兹的《敦煌莫高窟艺术》等。在本阶段的敦煌艺术研究中,除了理论研究以外,临摹工作也是主要内容之一。本阶段共临摹了近千平方米的壁画,30多身彩塑,其质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并先后在印度、缅甸、捷克、波兰、日本等国和北京、上海、兰州等地举行了大小20余次展览。在研究、临摹的同时,还出版了《敦煌画库》、《敦煌壁画》、《敦煌彩塑》、《敦煌唐代图案》等画册。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末
十年文革打断了敦煌艺术的研究进程,文革结束后,敦煌艺术又一次出现了生机,至20世纪80年代,敦煌艺术的研究与敦煌学同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1984年1月15日,经中共甘肃省委批准,成立敦煌研究院,美术为下设的一个部门。《敦煌研究》从1982年开始试刊,试刊两期后于1983年12月正式创刊,并从总第6期(1986年春)开始改为季刊。其中有石窟艺术研究的专门板块,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敦煌艺术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刊物。随着各国的敦煌资料的公开和刊布,八九十年代经变画研究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据统计,这一时期的经变画研究论文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除此而外20世纪80-90年代末敦煌艺术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几次大的敦煌学术讨论会上,它们是:
1987年9月21-27日,在莫高窟举行了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本次会议收到学术论文63篇,由敦煌研究院编辑为《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分为《石窟考古》和《石窟艺术》两编,汉英两种版本,由辽宁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0年10月8日-14日,由敦煌研究院组织的“199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莫高窟举行。会议收到论文120余篇,会后敦煌研究院选编为《1990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三册),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八十年代以来,除了举办学术会议外,我国学者更重视资料的整理与刊布。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是国内外关于敦煌莫高窟研究的最全面、最实用的权威性总录。后来,在此基础上,敦煌研究院又重编为《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内容包括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榆林窟、安西东千佛洞、肃北五个庙石窟。另外,敦煌研究院的《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收录了今人所见的所有汉文题记,被视为《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的姊妹篇。敦煌艺术研究蓬勃发展的另一标志,便是大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问世,尤其是敦煌研究院《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中国美术全集》之《敦煌壁画》和《敦煌彩塑》,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论集》,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季羡林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等。
21世纪初敦煌壁画艺术的研究
进入21世纪,敦煌艺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型学术活动依然进行,比较特殊的有由教育部学生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兰州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承办的“百年敦煌学术史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传承与发展——百年敦煌学)”于2009年8月3-4在兰州大学图书馆举行。国内外敦煌学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共12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此次论坛主要分为文献与历史、文献与文学、考古与艺术、学术史四个专题,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本次论坛考古与艺术类文章不多,共有18篇。由于敦煌艺术研究的论文和著作每年都在大量增加,所以,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对各领域或每一年敦煌学研究的情况都做过详细的统计,如王惠民先生的《敦煌经变画研究论著目录》、《行脚僧图研究论著目录》、《地藏信仰与地藏图像研究论著目录》、《弥勒信仰与弥勒图像研究论著目录》,胡同庆、王义芝先生的《1981年-2005年敦煌美学研究简述》,邰惠莉先生的《敦煌版画的研究现状与前景》,李国
我们在简单回顾了敦煌壁画艺术研究的历史进程之后,就会发现,敦煌壁画艺术的研究,经过专家学者们60余年的努力,已在石窟编号、石窟内容调查与编写、洞窟供养人题记抄录、洞窟营建历史、洞窟功能研究、洞窟壁画内容考证、艺术风格分析、壁画专题研究、壁画分类研究等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正因如此,有人就问,世界各国的学者倾心研究敦煌长达一个世纪,那么敦煌学或敦煌艺术的研究是不是已经走到了尽头。事实上这只是一种推测,因为随着世界各国所藏的敦煌文献和绘画作品的堪布和公开,敦煌的全貌才真正呈现出来,可以说这才是告别过去抓吃式的研究,从而走向更加全面深入研究的开始,敦煌文献的深入研究对壁画研究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况且目前在敦煌石窟考古、艺术研究在某些方面还比较薄弱,比较突出的如对敦煌中唐吐蕃时期洞窟考古、藏传佛教艺术的研究、单窟研究、专题研究、个案研究、单个画像研究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科划分的精细化,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是与多种学科进行交叉和渗透,这也是当今敦煌艺术研究的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就是各种个案的研究,例如单窟的研究或单个画像的研究也成为一种趋势。当然,目前对壁画的研究已经弄清了“是什么”的问题,至于“为什么”的问题,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去研究,而这个问题中的解决中,除历史和宗教外,作为艺术研究,主要还应从绘画自身去探寻,从这个角度上讲,敦煌壁画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交叉研究、个案研究外,还有一个向绘画本身回归的问题。
(注:本文参考文献:1、刘进宝先生的《敦煌学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敦煌研究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