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孙婷婷老师讲授《角的认识》的一课,收获很大,对数学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一、 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具体的说教师是合作时的“捣乱者”,引导时的“设障者”
孙老师在整堂课中都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合作。课由课前小研究回顾旧知开始,先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学生哪些地方有角?然后话锋一转,老师也认真观察了繁忙的工地上的角,想看吗?引出了新知。真正把自己和学生放到同一个地平线上,貌似是回答着同一个问题,但老师实际上是引领着学生去探究去学习。老师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看到的角,但必须给正确指出角。老师出示课件让三个学生去指角。第一个同学上去一点,说这是锐角这是钝角,这是直角。大部分学生开始评价:对!老师开始“捣乱”:我明白了角就是一个点。第二个同学上去沿边指了一下,老师又“捣乱”角是边。第三个同学从顶点到边指了正确,老师恍然大悟:哦,角是一个顶点和二条边组成。学生在老师的“捣乱”“设障”过程中,很自然地深入理解了角的各部分组成。老师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每做一个动作都让学生有了新的收获。
二、数学在生活中随便可见
孙老师从课前小研究开始让学生指出生活中的角,让学生做个有心人,说明角随便可见。学生说出纸的四角形成的是直角,三角板上有锐角和直角等。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出示了工地上挖掘机工作中会出现各种角,练习时钟表的时针和分针每时每刻会形成不同的角。作业时老师让学生在课下体会在蹦蹦床时会不会形成角。数学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做个有心人,课堂中将生活中有用的数学提炼出来,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三、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同行,但学生要比老师走的艰难,学生是思考者,收获者。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指角,学生通过三次指点,认识了角的组成。老师利用课件展示角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理解角是因为一边不动,另一边绕顶点旋转一周而成,所以画角时要标上旋转方向。在游戏中让学生转动活动角,体会思考平角的形成过程,周角的形成过程,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张开大小有关。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同行,但学生在一系列的猜想,动手操作过程中思考着,收获着。
四、 语言表述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时,课件演示会让学生恍然大悟。
本节课中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课件教学。动态演示了角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知道角是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顶点旋转而成。角的比较大小时,把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一边重合,顶点重合,另一边落的位置不同可以进行比较大小,整堂课老师并不是用课件代替了学生的思维,不是用课件代替了老师的板书,而是演示了语言表述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时,适时地运用课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听到了孙老师的这节课,收获很大,原来数学教学可以教得这样有趣,这样有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