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门访古(11)--正定隆兴寺

(2017-04-28 09:37:40)
标签:

隆兴寺

六师殿

摩尼殿

大悲阁

千手千眼观音

分类: 京津冀晋豫
2017.4.4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因为寺内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故民间习惯称之为“大佛寺”。

寺院对面是一座双龙照壁,东西长22.9米,高6.8米,厚1.2米。壁顶以及两侧用绿色琉璃瓦镶嵌。盖帽和起脊处有飞禽走兽装饰。照壁的前后心均为菱形,中间为绿琉璃浮雕二龙戏珠图案,烘托浮雕的整面壁墙为大红色。

http://s8/mw690/003xfhLBzy7ajy7mEIva7&690
传说,正定城南滹沱河水深流急,早年无桥,过往不便,后打铸两条铁链系于两岸木桩,以利行人渡船,经年累月,铁链变成两条绿龙,为害百姓,被张天师擒获。此时,正值大佛寺修缮,遂将二龙牢牢地嵌在照壁中间,使其不能再作恶。

http://s3/mw690/003xfhLBzy7ajy7of7A42&690
正定素有“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之说,所谓“山”指正定历史上的“恒山、常山、中山”三个地名,名称中都有“山”字而不是山,故为“三山不见”;而“九桥不流”指隆兴寺天王殿前、府文庙栽门前、县文庙前的三座三路单孔石桥,桥下各有一小池,雨后有些积水,天旱则干涸,人称“九桥不流”。隆兴寺天王殿前三路单孔石桥正是“九桥不流”中的三桥。

http://s12/mw690/003xfhLBzy7ajzHLqcz0b&690
三路单孔石桥属于庙桥,是寺院的附属建筑,人们一上桥便可感受到寺院的静穆、庄重,增加了对宗教的虔诚感。石桥望柱上的石狮已经被无数双虔诚的手摸得黢黑发亮了。


寺院外的围栏也很有创意

http://s15/mw690/003xfhLBzy7ajy7rH7Uae&690
寺前粗壮的牌楼基座

http://s2/mw690/003xfhLBzy7ajy7pKQVb1&690
隆兴寺没有山门,天王殿就是寺院的入口。门票50元,老人半价。

天王殿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

http://s15/mw690/003xfhLBzy7ajy7l6zQ0e&690
殿内供奉的“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大肚藏世界,一笑吐乾坤,弥勒佛的形象不再有法身佛像那种庄严凝重的宗教意蕴,变得随和,贴近生活。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其形象源于我国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

http://s3/mw690/003xfhLBzy7apYQfyue62&690
两侧的四大天王也完全被汉化,其形象类似中国古代武士,因他们手中所执法器不同,被赋予了吉祥的中国寓意。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因舞剑生风,故寓为“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因琵琶能调拨发音,故寓为“调”;北方多闻天王手持宝伞,因伞能遮雨,故寓为“雨”;西方广目天王手缠一蛇,意为降服归顺,寓为“顺”。合称“风、调、雨、顺”,暗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http://s8/mw690/003xfhLBzy7aEmFAwoD27&690

隆兴寺内现有大小庙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穿过天王殿,一路向北,路两侧立有许多石碑,大多字迹不清,也没有说明,有些尚可辨认。

《重修六师殿记》碑,元大德五年(1301)刻立,碑文记录了元至元己丑至癸巳(1289~1293)重修六师殿的详细情况,还详列了当时寺院建制及僧众情况,是一通研究佛教高僧与隆兴寺发展的重要碑刻。

《重装六师佛像记》碑,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立,记录了重修殿内七尊佛像的经过。



http://s10/mw690/003xfhLBzy7ajy7uG5be9&690
大觉六师殿遗址位于高台之上,大殿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金、元、清都进行过重修。不幸的是, 民国初年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 据《隆兴寺志》记载:在大殿的佛坛上原本供有七尊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两侧是他的六位先师,佛教中合称“过去七佛”。

http://s8/mw690/003xfhLBzy7ajzFmw4fc7&690
横贯东西宽大的台基上,那一墩墩粗大的柱础昭示着六师殿当年的雄伟与辉煌。

http://s3/mw690/003xfhLBzy7ajzFjcJ472&690

http://s6/mw690/003xfhLBzy7ajzFkDad65&690

http://s16/mw690/003xfhLBzy7ajAhurGD1f&690
摩尼殿始建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大殿外观重叠雄伟,富于变化。梁思成先生来正定考察古建,发现摩尼殿后大加赞誉,称这种布局,除去北京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

http://s3/mw690/003xfhLBzy7ajAhxcrM32&690
“摩尼殿”匾额为康熙御书。“摩尼”是梵语,在佛教中意译作珍珠、宝珠。传说摩尼有消灾去病、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摩尼殿取此名,取其去浊取清、脱离尘垢、证得清静之意。

http://s12/mw690/003xfhLBzy7ajBD9JQ79b&690
殿前雕有十二尊罗汉的石质香炉

http://s13/mw690/003xfhLBzy7ajAhzXkM2c&690

http://s4/mw690/003xfhLBzy7ajBEit8La3&690
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上方匾额“龙象神威”,佛坛两边对联“幻化何因但愿念而成自尔无去无往 庄严有象只随心具足可知即色即空”。匾额和对联原为乾隆御书,现为今人题写。

http://s14/mw690/003xfhLBzy7ajZ1vlqR0d&690
佛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坐像,左右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和阿难,两侧莲座上供奉的是文殊、普贤二菩萨。其中一佛(释迦牟尼)、二弟子(阿难、迦叶)像为宋代原塑。佛坛上的装饰及文殊、普贤二菩萨皆为明塑。

http://s8/mw690/003xfhLBzy7ajBEOoOb97&690

http://s12/mw690/003xfhLBzy7ajyh4O6Ldb&690
释迦牟尼佛像背面,是斑斓炫美的五彩悬山和端庄恬静的自在观音彩塑。彩塑通壁长15.7米,高7.5米,悬山以观音的说法道场浙江普陀珞珈山为范本,塑造了瑰丽的佛国景象。

http://s12/mw690/003xfhLBzy7ajzLnFbR1b&690
观音像原塑于北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曾进行过修补。这尊彩塑观音像一改以往端坐莲台,手持净瓶的形象,而是闲逸自若踞坐于祥云缭绕,山泉喷涌的五彩悬山中,左足踏着五彩莲花,右足屈膝搭于左腿之上。脸庞秀丽,神态恬静,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令人过目难忘。

五彩悬塑模拟了大海及海中的普陀仙山,仙人与鸟兽罗列其间,山石起伏,祥云缭绕,碧波潾潾,其中塑像共有30多身,静修的罗汉、威武的天神无不各具神威,光彩照人。

http://s7/mw690/003xfhLBzy7ajyh7EKq36&690

http://s10/mw690/003xfhLBzy7ajygTY8xc9&690
殿内檐墙及围绕佛坛的扇面墙上,均有明清两代绘制的壁画,题材内容为佛故事。壁画色彩丽,结构严谨,线条流畅。

http://s13/mw690/003xfhLBzy7alpnERC45c&690
摩尼殿的建筑形式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记述相吻合,在我国现存古代早期建筑中非常罕见。殿内的柱子粗大,承托着一层层梁、额、枋、架,组成殿堂上部的主要承重大木构架。

位置不同的斗栱组成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有多达二十多种不同样式,精彩丰呈。 

http://s7/mw690/003xfhLBzy7aEpz37nMd6&690
大量使用的斜栱本是北方辽金地区大型木构建筑的特征构件,而正定在历史上不在辽的版图上,所以有人认为摩尼殿是金代的遗构。

http://s16/mw690/003xfhLBzy7alpnCiKjdf&690
藻井的每个边上,都有六座金牌坊,四面一共二十四座金牌坊。正定县“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中的“二十四座金牌坊”就在这个地方。 

http://s3/mw690/003xfhLBzy7ak1kTVNE52&690
摩尼殿北门的“广长妙谛”匾额也是康熙御书。

http://s12/mw690/003xfhLBzy7ajZf9oBd2b&690
穿过摩尼殿向前,是一座玲珑精致的木牌楼门,过了牌楼门,就进入隆兴寺的第二进院落了。牌楼南面匾额“妙庄严域”,北面匾额“通津宝筏”,均为康熙御书。小牌楼戗柱、斗栱、出檐深远,梁先生称之为小珍品。


http://s11/mw690/003xfhLBzy7ak1nDiwa2a&690
院内的琉璃墙

http://s8/mw690/003xfhLBzy7ajZfb9Ij97&690
院墙两侧大大小小的石碑

http://s4/mw690/003xfhLBzy7ajZfczUDf3&690

http://s5/mw690/003xfhLBzy7ajZfeivWa4&690
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仲冬刻立的石碑,碑额:天下无双觉海,碑文阴刻“从此须登彼岸”。

甬道两侧各有一株寿龄1600余年的槐树,一为龙槐,一为凤槐。这对古槐树冠在空中相通,树根在地下缠绕,国运衰则叶稀,国运盛则叶茂。人们感知龙凤槐的灵性,若绕树三匝,相信会有福报。 

http://s16/mw690/003xfhLBzy7ajZfmoOP0f&690
戒坛是一座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为清代重建。戒坛是佛教僧徒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在古代,规模较小的寺院没有资格设有戒坛,而隆兴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受重视,因此设有戒坛。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

http://s2/mw690/003xfhLBzy7aEKXoL85e1&690
格扇门匾额“金绳觉路”原为乾隆御书,现为今人题写。“金绳觉路”出自李白之《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http://s3/mw690/003xfhLBzy7aEqAeHdw82&690
坛内供奉明弘治六年(1493)铸造的双面佛像。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面南的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面北而坐的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

戒坛三层四面,第一层每一面有六根廊柱,廊柱之上是斗拱,支撑着整个戒坛的大屋檐。

http://s10/mw690/003xfhLBzy7ajV8Q1jH49&690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两侧配殿分别为御书楼和集庆阁,三殿均始建于宋初开宝年间968-976现存建筑为1997年至1999年依据宋《营造法式》重建。

http://s16/mw690/003xfhLBzy7ajVnHuN10f&690
大悲阁一层前廊匾额从左到右分别是:刘炳森题“慈云广复”;启功题“慧眼无边”;右边“调御大夫”匾额原为康熙题,现为沈鹏题写。前廊中间对联“具何神通三界俯归一指,得大自在四禅不隔微塵尘”;两侧对联“辩得宝筏慈航普渡大千世界,無有言語文字是真不二法門”。

http://s9/mw690/003xfhLBzy7ajVOcQCk78&690
大悲阁內檐匾额,左为“寻声救苦”右为“佛光普照”,正中匾额“白毫相光”,楹联“妙相显光明非空非色,净因传定慧不灭不生”。此匾额和楹联原为乾隆御书,现为今人题写。

http://s6/mw690/003xfhLBzy7ajVOev5305&690

http://s14/mw690/003xfhLBzy7apWEnXpHed&690
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高19.2米,立于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菩萨像周身有42臂,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各臂分持日月、净瓶、宝塔、金刚、宝剑等,可惜仅前胸两臂为原铸,两侧40双铜手臂均被毁,现为民国时期重装的木质手臂。

http://s16/mw690/003xfhLBzy7apWEmCUD1f&690
这尊铜铸观音像是北宋开宝四年(971)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的。菩萨像上方匾额“三摩妙地”,像前一幅柱联“宝网绚云霞现耆阇崛山庄严自在慈容问法相变相应身化身那是本来面目,金绳悬日月历恒河沙劫普度大千世界示真语实语妙觉缘觉共证无上菩提”。匾额与对联原为乾隆御书,现为今人题写。

http://s6/mw690/003xfhLBzy7apYaMgIJf5&690
大悲阁内的楼台原来是可以登临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高度和角度观看大佛像,现在不能上去了。

台基下一侧站立菩萨,一侧是佛。

http://s6/mw690/003xfhLBzy7ajWG6o9Tb5&690

http://s6/mw690/003xfhLBzy7ajWG4YQJb5&690
台基为宋代原物,四角各有一尊力士像。

http://s8/mw690/003xfhLBzy7ajV8RptB07&690
大悲阁东面的御书楼不开门,楼顶匾额“御书楼”为康熙帝手书。檐下匾额“惠泽广被”,楹联“法润东土融儒道同臻教化,经来西天运悲智共参因缘。” 

http://s3/mw690/003xfhLBzy7aEKUo67Ef2&690
大悲阁西侧的“集庆阁”也未开放。楼顶匾额“集庆阁”也是康熙帝手书。一层匾额“法雨惠施”, 楹联“万法皆空洞彻有无明佛性,一尘不染屏却罣碍证禅心”。

大悲阁前广场西侧是慈氏阁,始建于宋代,元、明、清均有重修,楼顶匾额“慈氏阁”为康熙手书。1958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慈氏阁内供奉一尊木雕立式弥勒菩萨像,7.4米,据载,是宋代独木雕制的。弥勒是古印度语,意为“慈氏”,是他的姓,名叫阿逸多,意为“无能胜”,合起来就是大慈大悲无人能胜。

http://s1/mw690/003xfhLBzy7ajQgZoJ2a0&690
弥勒菩萨雕像身躯伟岸,面目慈祥,头戴佛冠,上身内著衬胸,外穿天衣,下著齐足长裙。右手上屈於胸前,掌心向外,左手下垂,其形为诸天说法状。菩萨双足开立於两朵青莲上,身後为轮廓奇特精美的举身大背光,虽不及承德普宁寺的木质观音菩萨和北京雍和宫弥勒木像高大,但雕制时间却比二者早了600多年。

http://s13/mw690/003xfhLBzy7ana4Dh244c&690
阁内立有大朝国师南无大士重修真定府大龙兴寺功德记》碑,碑文记录了蒙古汗国时期那摩国师的行状,是极为宝贵的史料。该碑碑题及碑文首行下面,有撰、书者及石匠题名:“常山居士赵从证撰、恒阳石匠杨春刻、宣授辅教大师真定路提领都僧录释印从书丹并篆额”。碑末行记:“岁次已末四月二十八日讲主僧智从立石。”此处“已末”为1259年,因此时尚未建立仿照中原王朝的纪年年号,且碑阳首已有“大朝”这一蒙古汗国国号出现,故此处直书干支纪年。碑下为龟趺座,颈、首缺失,座板已埋入地面以下。

http://s15/mw690/003xfhLBzy7ana4BCl84e&690
碑首圭形额内阴刻篆书“重修大龙兴功德记”2行8字

http://s14/mw690/003xfhLBzy7ajXaJh6J7d&690
慈氏阁对面是转轮藏阁,始建于北宋,元、明、清均有重修,1956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

http://s12/mw690/003xfhLBzy7alu0z1Nx6b&690
康熙御书“转轮藏”匾额

http://s10/mw690/003xfhLBzy7ajXaKT5Td9&690
阁内正中安置着直径七米的、八角形木制“转轮藏”,这是一个能够转动的大书架,整体分为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整个转轮藏的重量由底部藏针承受。对于不识字的百姓来说,推动转轮转动,就如同在读经文。据说只用两指轻轻一推,这个庞然大物便可徐徐转动

http://s13/mw690/003xfhLBzy7apYlF8w4ac&690
梁思成先生称赞转轮藏的梁架结构是建筑中罕有的珍品,“各梁柱交接处所用的角替、襻间、驼峰等等,条理不紊,穿插紧凑,抑扬顿挫,适得其当,唯有听大乐队之奏名曲,能得到同样的悦感。”
殿内的《重修轮藏阁记》碑,順治十六年(1659)立。

http://s8/mw690/003xfhLBzy7ajS3Ln7xe7&690
大悲殿东西,立有两个御碑亭。东侧碑亭内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康熙帝手书的《御制隆兴寺碑》,碑文记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1703—1710)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工程竣工之后,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九年亲自来到寺里瞻礼,并为寺内殿阁御书匾额19方。

http://s14/mw690/003xfhLBzy7alVBOLkF9d&690

http://s13/mw690/003xfhLBzy7ajS4joh62c&690
西侧碑亭内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手书的《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碑文记述了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779—1780)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此碑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http://s10/mw690/003xfhLBzy7anpY4OvLb9&690
乾隆帝由五台山回銮过正定,游览了隆兴寺。当时隆兴寺破败不堪,甚是荒凉,因此乾隆第二、三、四次来正定未去隆兴寺。乾隆四十四年,下诏重修隆兴寺,四十五年,隆兴寺大修竣工,乾隆帝甚悦,虽未驾临,却御笔亲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其勒石立于大悲阁前西侧,与东侧的康熙御碑并列。乾隆帝还于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三次颁赐隆兴寺匾、匾联、额联。

http://s1/mw690/003xfhLBzy7akoXcjNSb0&690
乾隆帝第六、第七次到正定时,都游览了隆兴寺,并住在寺西行宫内,挥毫泼墨写就六篇游兴寺的诗文,分别刻在两块碑石上,立于转轮藏阁西和慈氏阁东,这是慈氏阁东的御诗碑

http://s16/mw690/003xfhLBzy7aly07fht3f&690
这是转轮藏阁西的御诗碑

http://s5/mw690/003xfhLBzy7ajZCWAn2d4&690
祖孙皇帝的御碑亭,与后面的大悲阁

http://s9/mw690/003xfhLBzy7ajLbVsNy38&690
大悲阁台基两旁,有几个小碑亭,里面的石碑也是稀世珍宝。

http://s14/mw690/003xfhLBzy7ajLbXur3bd&690
《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简称《龙藏寺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碑身高1.64米,碑文为张公礼所撰,无书写人姓名。碑文记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碑左侧及碑阴有恒州诸县题名,碑右侧无字。碑为圆顶,以方石为座,碑身无雕刻繁缛的花纹,保持着早期碑刻的古朴。

隋代在中国历史上时间很短,留下的文物也很少,有价值的文物就越发珍贵,《龙藏寺碑》就是稀世珍宝。此碑的书法价值极高,在南北朝至唐的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近代著名学者康有为赞誉此碑为“隋碑第一”,后人也称其为“楷书之祖”。

http://s7/mw690/003xfhLBzy7ajQ2YyRE06&690

http://s15/mw690/003xfhLBzy7ajS4kRJA7e&690
《秦王夫人施长生佛记》碑,元至正十四年岁甲午三月刻立。

http://s3/mw690/003xfhLBzy7ajVbNr6ab2&690
《圣主长明灯记》碑,元代延祐五年七月立。

http://s15/mw690/003xfhLBzy7ajVnE48Kfe&690
《大宋重修铸镇州龙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刻立于北宋端拱二年(989),碑文记述了大悲阁的修建和大悲菩萨像铸造的始末。田锡撰文,吴郢书丹。

正定隆兴寺内石碑林立,与名声在外的《龙藏寺碑》相比,偏安于大悲阁西南一隅的《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可谓“久居西南无人问”。殊不知,这座小碑亭里的青石碑,竟也是难得一见的“墨宝”。它的书丹并篆额者是著名书法家赵孟頫。

http://s12/mw690/003xfhLBzy7alxCquEjeb&690
这块碑高153厘米,宽80厘米,石质为青石,正面阴刻楷书19行,碑文记述朝臣为上祝圣主本命长生,下祈臣子永结佛缘,而向隆兴寺捐印佛经和油灯钱的功德。碑亭和玻璃罩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这是赵孟頫所书的《胆巴碑》、《圣主本命长生祝延碑》、《临济正宗碑》中,唯一现存的碑石,而另外两块,早已不知所踪。

转轮藏阁东南也有一座不起眼的小碑亭,里面的石碑没有介绍。

大悲阁北门匾额“香刹清华”,匾额下楹联“慧日普圆通下禅枝而返照,灵台凝正觉浮定水以涵光”。此匾额和楹联原为雍正帝第五子和亲王弘昼题,此为今人志安书。


http://s5/mw690/003xfhLBzy7ajWCrBfC64&690弥陀殿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殿内正中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两侧供石雕十八罗汉。      
 
http://s10/mw690/003xfhLBzy7aEDGRtCVf9&690
殿内有三方石刻,两方刻“絜矩”二字,此乃儒家伦理思想,意为人应当用纪律和道德来约束自己,加强自身修养。两字是清乾隆十六年(1715)正定知县高崶所书,此石刻曾安置于县衙大堂,解放后移到这里保存。另一石刻 “容膝”二字,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题,“容膝”之意是形容“居室之窄陋,只能容得下两个膝盖。”

http://s13/mw690/003xfhLBzy7ak0kaseEec&690
弥陀殿建于明代,是当时隆兴寺的高僧梦堂和尚主持创建的。殿内正中供奉的是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东西两侧供奉石雕十八罗汉。阿弥陀佛身后的柱子上,左边立着普贤菩萨,右边立着文殊菩萨,这样的设计还是第一次见到。

http://s4/mw690/003xfhLBzy7apYnTOG773&690
弥勒殿顶梁上的《赞佛偈》

http://s1/mw690/003xfhLBzy7aq3g1PPy60&690
弥勒殿前的小石狮子


再往北走,就是隆兴寺的最后一座大殿,毗卢殿了。

http://s14/mw690/003xfhLBzy7ak0pBBvv9d&690
毗卢殿原是正定八大寺院之一崇因寺的主殿,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1959年因寺院残破,为便于保护将其迁建于隆兴寺内。

http://s5/mw690/003xfhLBzy7ak0q5vzC94&690
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的略称,“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佛教中经常会提到“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

殿内正中供奉一尊明代铜铸毗卢佛像,是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像高6.42米,三层莲座,每一莲瓣上均刻一小佛,每层莲座上,各跨四尊铜佛,头戴五佛冠,两两相背,面向四方。整个雕塑,共铸大小铜佛1072尊,它们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这一形象,被人称为“千佛绕毗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